【
仪表网 仪表标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指导和规范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生态环境部现批准《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并予发布。本标准自2022年3月1日起实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制订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标准实施可行性分析、标准文本结构和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内容等要求。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HJ 565 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HJ 945.1 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国环规法规〔2020〕4 号)。
技术路线的确定:
通过环境管理需求分析及行业情况调研,确定标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依据标准定位和制订目标,综合考虑以下各方面因素,确定制订标准的技术路线。
a) 降低污染排放
为了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实现,降低污染排放,排放标准的制订应切实考虑污染减排的实际需求。结合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标准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移动源的保有量、排放量、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排放控制要求。
b) 适应技术发展水平
为了确保排放标准经济和技术成本可行,应基于污染防治技术确定污染控制要求。调研国内外污染防治技术发展情况,梳理污染防治技术清单及技术原理。通过分析每类污染防治技术相关的监测数据,确定每类技术的减排效率、排放水平、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视情况而定)等环境经济技术关键指标与参数,以及其他环境影响、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技术水平分级。经过技术经济综合评估,筛选出合理可行的污染防治技术,以该技术所能达到的排放情况确定排放限值。在标准中不限定具体技术,以鼓励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此外,还应考虑测试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测试能力的实际条件。
c) 优化产业结构
当排放标准的实施可以发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使用类型的功能时,应考虑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环境管理要求的综合影响。
d) 协调国际法规
作为全球流通的销售产品,在制订移动源排放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国际贸易便利和《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要求,尽量与国际法规协调。研究国外同类标准法规,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进行比较分析;调研和试验验证同类法规在国内的技术应用情况和环境管理问题;结合成本—效益分析、达标率分析,确定具体的排放控制要求。
e) 满足环境管理需求
当环境管理对标准制订提出明确要求时,应首先基于环境管理要求。制订在用车标准时,为了快速识别可能存在的故障车辆和排放缺陷车辆,应运用高效、易操作的检测监测技术。基于产品制造和销售时所应达到的排放控制水平,同时考虑正常使用和
维修保养情况下排放控制系统的正常劣化,确定具体的排放控制要求。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确定污染物削减目标、排放控制项目、受控项目类别、测量方法、标准限值等内容。
监测数据的要求:
为了适应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标准应从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等方面提出具体技术要求。
测试方法的确定和验证:
测试方法应根据 10.3 中排放控制项目、受控项目、排放限值、管理要求等来确定,并进行实验室验证。具备条件时,还应进行实际行驶(使用)验证。
测试工况基本要求:
任何一种测试方法,都是采集一定工况点的污染物排放状况,具体工况的构建应尽可能反映产品的实际运行状况。工况的构建和选择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不同用途产品的工况组成差异性;实际运行时的负载情况;实际运行时的道路(工作)条件;环境条件(温度、海拔等)的差异性;测量设备的适用性等。
工况构建时,还应考虑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本标准规定了制订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标准实施可行性分析、标准文本结构和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内容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