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供热计量前景广阔 合肥热电集团书写传奇
- 2017/2/9 8:38:00 18550
- 来源:仪表网
扭亏为盈:合肥热电书写行业传
1.17亿元,对于合肥热电集团这样一家公用事业型单位,堪称行业传奇,更是经营奇迹。
作为热电联产行业,合肥热电首先要满足公用事业需求,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同样作为供暖行业,黄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企业可以获得大量国家供暖补贴;合肥地处黄河以南,企业供暖不在国家补贴之列。在北方地区供暖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大背景下,南方供暖企业如何自力更生,闯出一条“生”路?
回首来时路,合肥热电集团的发展也经历过一段阵痛期。“在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我们认真进行反思,管理粗放、市场结构不合理、单位耗能高是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合肥热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昌跃回忆说,2010年前后,合肥热电集团着手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困难中思改变,改革中寻突破,创新中闯出路。
向市场找出路:调产业结构 调产品结构
过去,合肥热电集团的产品主要是集中供暖,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居民供暖占合肥热电销售市场的60%。但是居民供暖,是以社会服务效益为主,在经济效益上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穷则思变,合肥热电集团打破常规,在满足民用供热基础上,改变市场服务结构,大力开发客户,向大企业、大单位集中供热,环保、节能、。经过不懈耕耘,合肥热电市场从民用扩展到非民用,民用比例从60%降至25%,经营效益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合肥热电集团积极改变产品结构,从冬季供暖模式,改变成“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的双供模式,发挥“削峰填谷”作用。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提高了合肥热电设备使用率,缩小了负荷落差,降低了经营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在此基础上,合肥热电集团积极发展与热电行业相关联的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从单纯的供热发电,扩展至工程建设、新能源供热、铁路物流等新兴行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目前,新能源已经成为合肥热电集中供热的一大新方向。以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为例,加入使用地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多能互补型能源供应,综合用能成本降低30%,今年底可建成投运。
调市场结构,调产品结构,调产业结构,合肥热电集团调出了好效益。从2010年亏损5000多万元,到2015年盈利5000多万元,再到2016年盈利1.17亿元。南方供热,合肥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向技术要效益:转增长方式 提生产水平
自2010年以来,合肥热电集团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华丽转变,企业发展从简单的量的增长变为质的增长,从向规模要效益变为向技术要效益。
2010年,热电集团果断关闭所有抽凝式机组,淘汰所有链条炉,改为背压机组和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更换设备,热电集团拿出了1个亿。改造以后,供热机组热效达到79%以上,是目前热效能利用率高的供热方式,而一般锅炉房供热效率仅在38%~40%之间。用上新设备,能耗下降多。发电标煤耗从2010年高的384g/kwh降至2011年的180g/kwh。
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了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决心。在运行管网上,合肥热电集团淘汰所有裸露在外的“地沟管”,有效降低了热损。同时,旗下各热源厂开展运行自动化升级,把运行调节、节能降耗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到新的水平。“比传统DCS系有很大的升级,虽然降耗只有1%~2%,但是一年可节约600万~700万元成本。”
小区供热站房,是蒸汽供应链上的后一站,也是决定终供热效果的关键一环,成为热电集团推动技术改造的重要一环。2010年,合肥热电集团在全国启动小区站房数字化改造。利用3年时间,改造了100多个站房,使传统的供热站房全部升级为无人值守的智能数字化站房,实现了“看天供暖”,热损从24%降到16%,每年节省6000万元。
淘汰老设备,上马新技术,合肥热电集团每年投入上亿元,整个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底,合肥热电集团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是全国热电行业家,而且是公用事业单位中的翘楚。和5年前相比,合肥热电集团年蒸汽供应总量增加了48%,煤炭消耗量只增加不到3%,年节约煤炭超16万吨,降低成本6000多万元。
技术创新,为合肥热电集团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使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为了鼓励创新,合肥热电集团强化内部管理,细化目标责任考核,认真兑现奖惩举措,不断加大技改力度,每年开展四大创新评比,申报项目已从初的20~30个,增加至如今的200~300个。几年来,合肥热电集团的国家实现了从无到有,现已获得国家66项,获得移动省级施工办法2项。
新材料、新技术,让合肥热电集团走到了行业的前列。“水蓄冷技术、污水源热泵技术,都是目前的技术,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如今,合肥热电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
在技术标准方面,合肥热电集团同样成为全国者。在国标基础上,他们制定了合肥热电标准,成为行业内的高标准。“每年修改一次,每年都有新内容补充,为热网运行、经济运行打下基础。”2016年,全国制定新的热网技术标准,特意将南方供热标准交给合肥热电集团牵头负责,为国内集中供热发展开辟了新航向。
向管理聚动能:抓人才队伍 抓工程质量
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才。合肥热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汪昌跃说:“企业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一个好的机器,要每个部分都能运转,这个机器才能,而人才是这部机器里活跃的部分。”几年来,合肥热电集团特别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鼓励激励员工参与继续教育,鼓励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成果一年更比一年多。
据统计,2015年,热电集团仅内部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即达到526场次;全年,热电集团共有1137名员工参加各类培训,人均学时达到76小时。热电集团95%以上的员工,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边成长。合肥热电要求每位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不断提升自己。学习已经成为热电员工的一种追求,通过学习,员工素质大大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更是迈上新台阶。
现在,合肥热电员工的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已经今非昔比。“过去经常引起停炉、断气的隐患,现在都能够及时处置,能够防患于未然,能够把事故消灭于萌芽,生产保障能力更高。”2016年冬季,天源热电发生了一次供电中断事故,但是没有影响到集中供热,这正是合肥热电集团员工素质提高、应急处置水平提高的有力证明。
几年来,合肥热电集团工程质量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管网好比集中供热的“动脉”和“毛细血管”,高品质的管网正是集中供热的有力保障,地下管网的每一寸,都是供热安全的“必争之地”,容不得丝毫懈怠与马虎,无损检测为工程质量成功保驾护航。以“五年不维修、十年不落后”为质量目标,合肥热电于2012年成立了管网无损检测中心。5年来,无损检测人员已拍下了29万张检测底片,检测管线总长度300公里,完成了250多个大小项目的探伤作业。现在,合肥热电每年的管网维修花费高达5000万元,但大都用在了2010年的热网上,而开展无损检测之后的新建管网再也无需任何改造和维修。如今的热网工程个个都是“精品工程”,管网合格率均为100%,近年来更未发生一起因焊口质量问题导致的管道事故。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合肥热电敷设了合肥电厂到岗集的15公里高压传输管道(2.5兆帕),这是目前省内压力等级高的管线(一般是1兆帕以内),一次通气成功,管网运行平稳,是目前省内的高压供热管网。该项目突破了供热范围不超过8公里的技术标准,在供热输送能力、输送距离上实现了突破,是目前国内压降、温降低的供热管网。
(原标题:南方供暖企业如何自力更生,闯出一条“生”路?)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