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产业】导读: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尹宝树课题组、研究员于仁成与澳大利亚联邦工业组织海洋研究所合作,在大洋生源物质输入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认识。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频发,对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等造成影响。明晰该区域营养盐的来源对赤潮形成机理的认识具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长江径流、中国台湾暖流及黑潮是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输入的重要来源,但它们的相对贡献及对赤潮形成的影响一直未获解析。此外,长江口邻近海域约60%的有害藻华由甲藻引起,但该海域甲藻赤潮的种群来源仍不清楚。这些科学问题阻碍了对该区赤潮发生机理的认识及准确预测预报。
这是一类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海洋微藻,受人类活动对海洋利用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的影响形成赤潮,随着暴发的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赤潮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亿元,甚至威胁滨海核电的冷源安全,在国际上也被列为三大近海环境问题之一。赤潮难题困扰着世界各国的科学家。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赤潮对于水生物、野生动物甚至是人类都有危害,其主要原因在于大量含氮磷钾废水排入水体,让藻类植物爆发生长。过度施肥的农田也是造成赤潮的一大来源,为了监控和预防赤潮现象的产生,专业人士发明了一种可以埋入农田下方的传感器,预防过度施肥形成赤潮。
由于农民们在施含氮肥料时无法快速得知农田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肥料,通常会导致过度施肥。而新研发的可埋入农田下方的传感器可监控农田施肥后的含氮量,确保不会过度。只需使用喷墨打印、激光蚀刻的石墨电路,这些低成本的装置就能够完成铺设。农民可以通过设备读取其内置中枢的数据,准确地检测农田所需的营养是否足够。不仅能够预防赤潮产生,同时还能够帮助农民减少肥料成本。
水质监测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据了解,赤潮对水体的危害极为严重。大量研究表明,在目前已知的260多种可以引发赤潮现象的海洋浮游藻中,有多达70种以上都能产生毒素。这些毒素不仅会造成大量鱼、虾、蟹、贝死亡,破坏水产资源,严重的话还会形成沉积物影响海港建设。而避免赤潮现象的发生,就要防止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将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要避免赤潮现象的发生,就离不开水质的监测和分析。
水质监测是利用各种
检测仪器和设备,全面、定期地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种类、浓度以及变化趋势进行测定和分析,进而对水体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水质监测的范围和内容都十分广泛,其涉及的检测技术和仪器也多种多样。目前,我国水质监测技术主要以理化检测为主,常见的方法有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如果要对水体营养程度进行检测,我们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总氮测定仪、总磷测定仪、悬浮物测定仪以及水质毒性分析仪等仪器。
总结
赤藻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果要防止赤藻现象的发生,除了利用水质分析仪器对水环境进行准确监测,及时了解水质状况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管是水质、还是土壤或者大气,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只有维护好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保障我们的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资料来源:海洋研究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