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产业】在浙江,
燃气表企以“
智能燃气表”产品为特色,占全国40%以上的销量。随着燃气表产品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燃气表建议、国家标准均有较大变化,对企业产品性能提出了新要求。而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相关企业面临着压力。
面对非比寻常的挑战,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以非比寻常的使命担当,持续发挥技术优势为企业纾困解难,为新形势下企业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提振信心。
疏通难点倾心扶一把
7月23日一早,省计量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建英、高级工程师陈赏顺来到了杭州先锋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锋电子),公司总工程师石爱国拉着他们赶紧来到了刚建好的24层新大楼“先锋大厦”。
“十分感谢郑工和陈工特地过来。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原因,进度是拖了不少。好在陈工一直在催着我们盯牢进度,抓紧安排,才没落下很久。这一整层就是预留多功能综合创新实验室的。就等着设备进场呢。”
先锋电子成立于1991年,目前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自主研发的城市燃气智能计量网络收费系统及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产品线覆盖民用燃气表、燃气表及工商业流量计等,并成功在中小板挂牌上市。但在企业初期,智能型燃气表的关键技术一直无法突破,特别是来料质量把关、研发的新产品性能情况等问题困扰着企业。
2013年,正值先锋电子研制的天然气流量计产品计量性能不稳定,产品质量无法攻克,研发遇到困境之时,省计量院技术专家蹲点企业,从生产全过程中帮助企业寻找问题,并针对产品特点主动为企业研发了第一套流量计检测设备,为企业准确评价供应商提供的配套产品质量打出精准一击。“当时我们缺乏相关检测设备。如果从国外引进,价格高昂,自行研发又缺乏相关能力,周期也长。这套“元老”装置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且占地面积比进口产品更小、节能效果更好,检测效率更高,也的支持远程操作。”石爱国回忆。
正是这套装置,让先锋电子实现了燃气流量计计量检测能力零的突破,并对省计量院建立了高度的信任。据了解,自装置送达企业后,每年要检5000~6000台工业用燃气表,从未出现过故障,为企业转型及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发展倾力挺一把
先进专业的装备为先锋电子产品研发增添了强劲动力,销售市场也逐步打开。一个能够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检测,满足业内多批次、小批量订单特点的多功能综合创新实验室的构想在公司总经理石扬的脑中逐渐成型。
“企业想做大、做强,我们愿意持续提供计量供给。”说起和先锋电子的合作,郑建英则认为主要是凭借真诚和实力。“这几年,我们一直主动贴近产业,努力使计量技术的服务端前移。我们希望浙江省的仪器仪表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所以企业有困难,我们就拉上一把,出点子,解难题。”
2016年至2017年,由省计量院研制的燃气表寿命性能试验、耐久性试验及气体温度适应性等试验装置,为企业搭建了一套控制燃气表寿命周期内质量变化分析的平台,协助企业研发各类民用燃气表,加速燃气表性能进度,提升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2019年,双方合作开展燃气计量变组分影响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项目,研发的装置具备完全模拟实际燃气介质工况和组份,可以开展燃气抗介质组份、介质温度、压力等参数影响,提高燃气表实际应用中的计量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助力提升了企业自主研发的天然气流量计性能。
2019年,省计量与企业开展天然气流量计全生命周期计量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全面研究气体流量计(燃气表)结构设计、工艺控制、过程检测等影响流量计全生命周期计量性能相关的关键制造环节,改进相应生产工艺和试验方法,提高流量计的先进性。确保流量计多周期内计量性能稳定可靠,质量达到相关产品的英国标准EN12405-1:2005+ A2:2010。
2013年以来,在省计量院的指导帮扶下,先锋电子在民用燃气表的研发方向上,相继研发了多种物联网燃气表、基于先进检测原理的超声燃气表、具有燃气能量计量功能的热式燃气表等;在天然气流量计的研发方向上,相继研发了适用于工商业天然气多种物联网流量计、气体容积式流量计和气体涡轮流量计等,实现产品性能全覆盖。
纾困惠企激发活力
今年三月,先锋电子被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厅评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四月,被滨江区人民政府评为“滨江区政府质量奖”。
石爱国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企业也面临的压力。但是依靠前期技术沉淀,还是稳稳的把住了市场份额。省计量为企业所想,多年来的技术下沉,不仅是给我了我们一颗“定心丸”,更是给我们送上了“新动能”。
先锋电子的成长历程是省计量院帮扶我浙江省仪器仪表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加速仪器仪表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升级进程的缩影。
面对疫情,今年省计量院在持续实施帮扶企业高质量发展系列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纾困惠企,因时因势出台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服务系列举措,加大企业检验检测减负力度、开展企业复工复产精准帮扶、开辟型式评价绿色通道、建立应急快速响应机制、提供全流程高效服务、做好标准规范支撑工作等,让各项举措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开通纾困惠企直通窗,持续推进“多跑一次”服务,深入实施入企帮扶、开放实验室、技术培训等,以技术优势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