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第39个粮食安全日:检测新技术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2019/10/16 11:21:39    50629
来源:仪表网
摘要:今天(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粮食质量安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仪表网 仪表深度】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实现了连年丰产。我国粮食产量在2003—2015年实现了“十二连增”, 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至今已连续7年超过1.2万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国粮食在“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质”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受到环境污染、农药使用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在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方面比较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天(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粮食质量安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粮食质量安全关系着国民健康、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总产量;另一方面,加强粮食质量检测,提高粮食品质也尤为重要。
 
  资料显示,我国粮食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检出率高,广泛存在于民众大量消费的玉米、小麦、稻米等粮食中。此外,我国1/5的耕地面积被重金属污染(近2000万公顷),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成为了制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粮食收储等环节缺乏现场快速鉴别手段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无法对超标粮食进行有效识别和分级存放,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管。
 
  2017年,我国开始实施粮食工程,开展粮食产业链“五优联动”,预期到2020年建成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解决粮食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与检验能力不足、基层检验监测机构严重缺失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工程计划,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完善检测能力建设。湖北、山东、湖南、安徽等地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等开始招标采购粮食质量检测仪器,为粮食质量安全和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另外,面对海量的检测样本、五花八门的粮食种类,仅仅依托实验室的色谱仪、质谱仪等设备,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发展低成本、快速、高灵敏的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技部联合发布“科技兴粮”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技兴粮”要积极推进粮食质量和安全科技创新,突破快速检测技术瓶颈,研发粮食收购现场快速自动采集和质量检测仪器设备;研究建立我国主粮品质分类体系,开发专用粮食品质评价仪器等。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检测需求每年保持着15%的增长率,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已成为快检市场发展的主流技术。该技术无需专业人员操作,成本低、便携,非常适用于基层粮食质量检测和监管部门使用。
 
  随着检测范围的扩大,每年我国各级检测机构都积累了大量的粮食检测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知识挖掘,将有效提升粮食质量安全预警能力。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粮食行业是大数据产生和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目前,我国科技人员已经研发了系列重金属、真菌毒素、农药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加大粮食污染严重地区的样品采集密度,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粮食质量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粮食质量安全分类监管、量化分级管理和电子追溯和预警系统将成为可能。
 
  面对粮食安全新忧,国内一些仪器企业也开始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农田环境、现场收购、运输储藏、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检测解决方案,为粮食的安全管控提供有力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居于首位。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检测技术,满足人们对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的需求,让中国人的饭碗在科技的支撑下端的更稳、更牢。

全部评论

上一篇:iPhone11自研芯片使生活更智能

下一篇:深圳开出首张电子烟罚单 检测仪器揭露电子烟危害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