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网 仪表下游】移动支付加快发展的今天,安全隐私尤为重要。手掌静脉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将成为移动支付安全的“护盾”。
据Computerworld网站报道,尽管Apple Pay和Samsung Pay等移动支付系统在不断发展,但并没有达到2014年问世时外界对它们的预期。
当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在实体店内购物时,指纹扫描之外的其他新型生物识别技术,能推动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些技术包括手掌静脉传感器,或能感知用户击键模式、动作的传感器。
在网购中,虹膜扫描有助于认证用户身份。尽管短信认证是一种选项,但使用短信支付时,银行希望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多模式方法——集脸部、语音和行为扫描于一体,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据市场研究公司Lux Research分析师蒂夫妮·黄(Tiffany Huang)称,要想在未来数年获得成功,智能手机厂商和支付软件开发商需要考虑多模式方法和多种全新生物识别技术。她近发表了一份题为《利用生物识别技术保障移动支付安全》的报告。她在今天接受采访时表示,“提高移动支付普及率需要生物识别技术,从中远期来看,很难有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能通吃移动支付领域。”
蒂夫妮·黄说,移动支付在美国普及慢的一个原因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使用移动设备而非信用卡支付购物款的价值。美国推出集成有芯片的信用卡,终将有助于提升对移动支付的兴趣,但迄今为止效果还不明显。
美联储去年发表的对2137人进行调查的报告显示,75%受访者不使用移动支付,原因是他们感觉利用现金、借记卡或信用卡支付购物款更方便,59%受访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和隐私感到担忧。
蒂夫妮·黄对移动支付领域的数十家公司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以及软、硬件设计者,并对新型生物识别技术的易用性、安全性和成本进行了评估。她评估的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手掌静脉、眼纹、虹膜、心电图、语音和脸部扫描。
Computerworld表示,不同的移动支付类型需要不同的生物识别方法。例如,在店内购物时,大多数客户不愿意在其他客户面前“摆几秒钟造型”,进行脸部或语音识别。蒂夫妮·黄发现,手掌静脉传感器是理想的POS认证技术,只是成本相当高。
蒂夫妮·黄表示,手掌静脉传感器比较少见,因为它需要相当大尺寸的硬件。手掌静脉的独特性是指纹的100倍,不容易造假,因为静脉在皮肤下边。
指纹传感器——例如与Apple Pay配合使用的iPhone中的指纹传感器、与Samsung Pay配合使用的Galaxy手机中的指纹传感器,目前是用于支付的成熟的生物识别传感器,而且硬件相对廉价。但蒂夫妮·黄也表示,电容式(基于压力)传感器能被指纹副本欺骗,这也是支付行业希望使用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原因。新一代指纹传感器使用超声波或光学技术,而非电容感知技术。
行为追踪技术使用大多数智能手机已经配备的传感器,例如加速度计、陀螺仪、
触摸屏和GPS。包括击键模式在内的智能手机使用方式,可以认证用户身份。智能手表可以根据手腕运动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GPS可以用来确定用户购物的位置是否与往常相同。蒂夫妮·黄发现,这类技术的识别准确率为80%-90%——低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需要与密码或其他认证方法配合使用。
有大量小型创业公司都在开发行为传感器,其中包括Biocatch、AimBrain、XYverify 和Plurilock。
蒂夫妮·黄在报告中称,在决定哪种生物识别技术流行方面,移动支付产业将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公司仍然想证明某一种特定生物识别技术是安全的”。她还指出,随着沃尔玛等不同行业厂商推出新型移动支付平台,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更难一统移动支付江湖了。
蒂夫妮·黄表示,“移动支付的发展不如我们设想得快,但今年将会加速。一旦生物识别技术能被用来确保用户和银行安全,将有助于推动移动支付的普及。”
Computerworld称,蒂夫妮·黄说,除证明生物识别技术有效外,厂商还需要关注用户的隐私担忧,“所有生物识别技术,而非仅仅是移动支付生物识别技术,存在隐私担忧。部分消费者不希望在交易中使用摄像头等,因为它们给人被监视的感觉。消费者在采用生物识别技术方面态度迟疑。”
(原标题:指纹扫描已过时?一大波生物识别技术排队替代)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