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智能家居僵局四大锦囊
- 2015/8/14 11:42:51 12963
- 来源:腾讯数码
智能家居为什么至今仍旧不温不火?
市场上主要是依赖于中控系统的传统智能家居整体方案,集中于四大领域:灯光照明,电动窗帘,家庭安防系统,背景音乐,像这样一整套系统通过集成商、经销商提供给消费者。这个阶段的产品虽然较“盖茨”系统便宜,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价格依然是居高不下,而且重度依赖系统集成商。
在当时若想体验智能家居,必须在装修过程进入,经由专业技术人员安装调试,并负责后期维护、升级和服务。如果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任何故障,或者用户希望改变使用场景,则需要专人上门重新进行编程。智能家居产品的人力使用成本非常高,导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同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不够成熟的产品只能带来略显粗糙的用户体验。
在这条路上探索了十几年,智能家居仍处于起步阶段,直到2014年1月,美国初创公司Nest Lab因一个智能温控器单品被谷歌以32亿美元天价收购,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而美国智能家居公司Control4专注于家庭自动化技术,主打产品为家庭智能操控系统,早在2013年8月也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则不及Nest Lab的五分之一。当然谷歌之意并非卖海量产品,而是通过单品切入形成生态,进而形成类似安卓的开放平台和标准。
在技术发展,产业链日渐成熟,市场容量巨大,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刺激下,大量的风险投资和创业者涌入智能家居领域,而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单。业内流传着“智能家居还未形成刚需”、“圈内热圈外冷”、“在黎明到来之前倒下了”的说法,究其实质原因还是在于产品性价比低,用户学习成本高。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错位,用户很难接受价格不菲的整套装修方案,并不认为智能家居产品会给生活带来直观的品质提升。大部分用户的早期尝试基本是出于好奇与新鲜感,但终都因为产品操作复杂、缺乏粘性抛弃了。
回溯漫长的成长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家居至今仍旧不温不火的个中缘由。
如何突破智能家居行业现存僵局?
至于如何打破智能家居市场目前的僵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从Broad Link的发展历程和战略思想来谈谈粗浅的看法。
观点一:市场教育成本要低
引导和教育市场的成本低,消费者才更容易尝试和接受,因此我们选择了极小的智能单品——Wi-Fi插座切入,实现了存量电器简单的智能化,也使智能家居从系统走向了单品。
Wi-Fi插座对传统定时器作出了升级:传统定时器设置麻烦,且无法进行设置,而Wi-Fi插座可以到秒;传统定时器无法进行多组任务设置,Wi-Fi插座能够完成多组定时任务;传统定时器一旦设置就必须执行,Wi-Fi插座可以依据环境和人的使用需求,随时远程增添或取消定时任务。
将智能插座插入一个单独的插座,再把电热水器、加湿器或净化器等设备插入其中,即可用手机远程控制电器,帮用户定时煲汤煮饭、定时开关热水器、周期净化空气等等,简单实用。
通过真正好用的产品打动消费者,并把尝鲜的购买成本降到了低,用户在初次体验后,自然会喜欢并接受,同时将延伸关注新产品或者关联产品,再逐步添加其他智能设备时是无感的。
观点二:智能家电是使用更高频、用户接受度更高的智能硬件
近年来智能硬件产品爆发式增长,智能硬件市场被炒得火热,但对于用户来说,智能的电动窗帘、灯光只是“nice to have”而非“must to have”,真正的刚需还是在于使生活中高频使用的东西变得更聪明,毋庸置疑,家用电器是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物件。所以,智能家电相较于其他智能硬件更具备流行优势。
以有“脑子”的智能电炖锅为例,它的电控逻辑可以随时改变、实时更新,比如炖猪蹄与排骨汤所需火候时间各不相同,它将自动按照各种菜肴适合的烹饪方式,做出美味的食物。
智能烤箱也是如此,所有的翻转、温度,以及出炉,都会按既定程序自动执行。用户可以随时下载互联网菜单,下厨房变得更轻松。另外,如果父母学不会操作,子女在异地也能用手机帮助控制。
观点三:模块化智能可以无限扩展
传统智能家居主要是灯光照明、电动窗帘、家庭安防系统、背景音乐等,之后又有一大波智能家电兴起,同时各大平台公司也在自建生态,但无论是家电还是平台,彼此之间并未真正实现互通。
我们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生态内的设备、家电可以互联互通、自由组合及无限拓展,以满足不同行业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以将任何一个智能单品、套装甚或家电作为享受智能家居的起点,比如从小插座、格兰仕的微波炉或者奥克斯的空调开始,体验智能带给生活的惊喜改变。同时,还可以将单品组合成个性化的定制方案,例如,组合成房地产、酒店、会议室等解决方案。
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产品还可用同一个超级APP控制,所有智能产品之间都能实现互联互通、条件联动、数据共享。
观点四:人工智能的引入终将引爆智能家居市场
智能家居分三步走:步,完成家电的联网控制,并且产品之间可以互联互通;第二步,加入传感器,与家电形成联动,通过传感器让家电、灯光、窗帘等自动感知运行,实现家庭自动化;第三步,引入人工智能,或将引爆智能家居市场。
未来,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领域,带来更自然的人机交互,就像与普通人打招呼一样,机器可以理解你并执行你想做的事情,比如:父母辈学不会手机操作,现在让他们动口就行。机器终是为人类服务的,当它能够读懂你的内心,就真正实现了智能化。
如傻瓜式语音语义交互,远程拾音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的语音识别和控制。亚马逊Echo、京东叮咚智能音箱都是表现非常出色的语音控制类设备,能够对语音命令迅速识别并立刻作出响应,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庭交互入口,用户通过APP就能用语音控制各类智能家电。
此外,大数据的深度挖掘让机器拥有了聪明的大脑,家电会自动进行思考,并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提供贴心的服务,无需发送指令,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将为消费者带来全面提升的品质生活。
智能家居各大平台与标准之争
关于智能家居的标准之争,在海外毋庸置疑将仍是由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主导市场。而在中国,由于涉及到国家安全,必定会有自主的标准出现。
国外
2014年,苹果发布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 Kit,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的通用协议、安全配对,Siri控制接口等。Home kit在手机操作系统上搭建合理的架构,可与通过认证的智能家居产品配对,用户可以通过iPhone、iPad和Apple Watch上的应用软件或者Siri语音直接来控制智能设备。
苹果通过Home Kit平台制定了标准,开放出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系统部分底层。Home Kit主要开放了两个应用接口,一个是Wi-Fi配置接口,开放底层协议后,Wi-Fi设置将会自动发现、识别新设备,选择网络并连接,用户不用任何操作,甚至无需输入Wi-Fi密码,设备就能简单轻松连接上网;另一个是负责语音控制的Siri接口。
Home Kit仍处于试水阶段:阶段首先进行产品的接入,第二阶段将完成各个厂家的智能家居设备在iOS层面的互动协作,可实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无需厂家之间直接对接。平台为智能硬件开发商、第三方留下了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目前,Home Kit在执行远程控制时必须通过Apple TV才能实现,针对中国市场无法使用的情况,Home Kit或将采用变通方案。
在今年的GoogleI/O大会上,谷歌宣布了IOT(物联网)战略Weave协议。在智能手机领域,谷歌凭借Android成功打造了占据市场80%的移动生态环境,如今也希望在物联网领域构建自己的王国。谷歌正试图建立一套开源的标准,将与安卓系统更好地融合,安卓手机将可以轻易发现设备,实现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
2014年收购Nest后,谷歌启动“Works with Nest”计划,试图打造以Nest为中心的智能家居平台,进而推广标准。但无论苹果还是谷歌,目前接入的都是一些明星单品,如Dropcam摄像头、Pebble智能手表、August智能门锁、Jawbone智能手环等智能单品,其体验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点与中国情况类似,智能产品还只是科技爱好者的天下,与普通大众之间仍存有巨大鸿沟。
国内
从的情况来看,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智能家电领域还具有优势,包括芯片应用、云端技术等等。在小米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刺激下,中国的家电行业相对于海外同行有了更强的紧迫性,家电联网、智能家居方案等方面实质上已经超过美国。
国内进军能家居领域,并进行战略布局的企业大致有这样几类:
电商行业,如:京东、阿里;
互联网公司,如:腾讯、百度、360、乐视等;
家电巨头,如:美的、格力、海尔、TCL、格兰仕等;
手机平台,如:华为、联想、魅族、中兴、酷派等,
都希望快速建立智能家居平台和互联互通的开放生态系统,抢占智能控制的入口,做一站式智能生活服务,以期在智能时代形成规模优势。谈智能家居自然少不了跨界公司小米,小米集手机、互联网、电商属性于一身,需要单独拿出来谈。
一家公司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
特立独行要数以小米为代表的跨界公司,作为一家手机公司,它同时也是互联网、电商、智能硬件公司。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拓展,一方面寻求与美的这样的“传统“家电厂商进行资本、技术方面的深入合作;另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孵化小米生态链上的创业企业来丰富产品种类,比如小米智能体重秤、小米空气净化器、安防套装、插座、灯以及近刚推出的小米净水器等。用雷军的话来说,未来5年将投资100家智能硬件公司,小米模式是完全可以复制的。
小米涉猎诸多领域,以跨界的模式颠覆了传统行业的运作规则。雷军拥有毒辣老道的眼光,对方向和趋势的把握非常,值得学习和尊敬,他带领小米在时代的风口创立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可惜的是,雷军的眼光足够深远,但格局还不够远大。作为曾经成功的天使投资人,雷军将投资人思维运用得炉火纯青。小米陆续投资了大量互联网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借助自有品牌、流量、粉丝资源优势,将现有的流量变现,小公司快速转型为高估值企业,像移动电源、小米手环都是利用这样的模式运营的。用极低的成本去投资潜力股小规模公司,占不少股份,通过小米平台快速扩大资本。
然而每投资一家公司做一款产品,就伤害到这个行业的“友商“们,比如做空气净化器,把整个家电行业得罪了,做插排又得罪了公牛、鸿雁这些传统公司。雷军曾经公开表示了对的理解,认为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在智能手机、智能硬件等领域,小米将全行业作为竞争对手,试图以低价来击败对手。
与智能手机不同的是,智能家居、智能单品并非是刚需产品,而且涉及面广,生态链长,在这个领域以小米手机的打法并不适用。一家公司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开放才是出路。可惜的是,雷总在创造“小米帝国“的策略上失算了,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苹果所有的布局都是为了打造优的用户体验,使用户更具备粘性。它拥有既开放又封闭的生态系统,在用户体验上是闭环式,而生态圈则是完全开放共享的模式,包容吸纳各类厂商,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如果当年小米不拘泥于眼前利益,心态更开放包容,像苹果一样专注将手机、平台、粉丝运营、用户UI等做到,凭借基数强大的粉丝用户、丰富的销售渠道,必然将吸引业界的产品合作。并通过与各类厂商品牌进行开放合作,开放小米商城,达到共赢局面,就有机会成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领域真正的,成为物联网时代的BAT,可惜小米已与这样的良机失之交臂。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