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硬件创业 智能水杯再开市场
- 2014/1/15 14:22:29 5826
- 来源:仪表网
摘要:“款真正的智能水杯”,是否为“款”不太好查证,但从介绍中可以看出,这款水杯确实“智能”。这套功能的实现依托的是四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3D加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触摸传感器。分别用来检测用户的喝水量,判断用户在喝水还是倒水,测试环境温度和水温,自动关闭提醒。
导读:“款真正的智能水杯”,是否为“款”不太好查证,但从介绍中可以看出,这款水杯确实“智能”。这套功能的实现依托的是四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3D加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触摸传感器。分别用来检测用户的喝水量,判断用户在喝水还是倒水,测试环境温度和水温,自动关闭提醒。
Cuptime智能水杯
硬件创业需要多少费用?李晓亮给出的答案是50万。
在2012年年初,做小家电出身的李晓亮从成都来到深圳开始硬件创业,用半年的时间,他和两个合伙人,通过技术外包的形式做出了款硬件产品——运动追踪仪。在该款产品正式售卖之前,他们50万的创业资金仅剩下了3万元,还有7万多的应付货款。但这个小产品,养活了这个小团队,从2012年至今,运动追踪仪卖出了1000多万的销售额,将50万的成本翻了20倍。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李晓亮开始尝试其他的产品。这次他将目光放在了智能水杯上。
Cuptime智能水杯是李晓亮的创业队伍推出的新一款产品,在一个月前登陆了国内的网站,截止今日,创造了88万元的记录。
在宣传页面中,李晓亮打出了“款真正的智能水杯”的噱头。是否为“款”不太好查证,但从介绍中可以看出,这款水杯确实“智能”。Cuptime能够记录用户的每一次饮水及饮水量,依据周围的环境和你的个人状况,给出一个比较均衡的喝水计划,及时提醒你该喝水了。
这套功能的实现依托的是四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3D加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触摸传感器。分别用来检测用户的喝水量,判断用户在喝水还是倒水,测试环境温度和水温,自动关闭提醒。
Cuptime的配套APP
在软硬件结合的今天,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显得有些落伍。Cuptime也顺应潮流的搭载了相应的手机APP,水杯中的蓝牙会将用户的饮水数据发送至手机APP中,用户可通过手机来了解自身的喝水情况。
李晓亮原计划是在2013年年底开始批量生产,但由于底座的防水模具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使得整个计划推迟了2个月,预计今年3月份正式上市。
其实,初,李晓亮想制作一款健康手环。智能硬件的热潮之下,创业者们一窝蜂的涌向了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打算在硬件领域深耕的他也不例外,从2012年年底开始研制智能手环,但在第二年5月份,终版原型制作出来后,他却放弃了这个项目。
理由有二,其一,进入该领域的人过多,意味着会有激励的竞争,将公司的重点产品放在这一领域存在很大的风险。其二,他认为,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手环的用户黏性较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
现在看来,李晓亮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当前,随着百度、360、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加入可穿戴设备的战局,初创企业的成长空间被严重压缩。与其胳膊拧大腿,不如转变方向。
目前,李晓亮的公司尚未进行融资,“我们是来赚钱的,不是来融钱的”,他如此说道。
硬件创业需要多少费用?李晓亮给出的答案是50万。
在2012年年初,做小家电出身的李晓亮从成都来到深圳开始硬件创业,用半年的时间,他和两个合伙人,通过技术外包的形式做出了款硬件产品——运动追踪仪。在该款产品正式售卖之前,他们50万的创业资金仅剩下了3万元,还有7万多的应付货款。但这个小产品,养活了这个小团队,从2012年至今,运动追踪仪卖出了1000多万的销售额,将50万的成本翻了20倍。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李晓亮开始尝试其他的产品。这次他将目光放在了智能水杯上。
Cuptime智能水杯是李晓亮的创业队伍推出的新一款产品,在一个月前登陆了国内的网站,截止今日,创造了88万元的记录。
在宣传页面中,李晓亮打出了“款真正的智能水杯”的噱头。是否为“款”不太好查证,但从介绍中可以看出,这款水杯确实“智能”。Cuptime能够记录用户的每一次饮水及饮水量,依据周围的环境和你的个人状况,给出一个比较均衡的喝水计划,及时提醒你该喝水了。
这套功能的实现依托的是四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3D加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触摸传感器。分别用来检测用户的喝水量,判断用户在喝水还是倒水,测试环境温度和水温,自动关闭提醒。
在软硬件结合的今天,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显得有些落伍。Cuptime也顺应潮流的搭载了相应的手机APP,水杯中的蓝牙会将用户的饮水数据发送至手机APP中,用户可通过手机来了解自身的喝水情况。
李晓亮原计划是在2013年年底开始批量生产,但由于底座的防水模具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使得整个计划推迟了2个月,预计今年3月份正式上市。
其实,初,李晓亮想制作一款健康手环。智能硬件的热潮之下,创业者们一窝蜂的涌向了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打算在硬件领域深耕的他也不例外,从2012年年底开始研制智能手环,但在第二年5月份,终版原型制作出来后,他却放弃了这个项目。
理由有二,其一,进入该领域的人过多,意味着会有激励的竞争,将公司的重点产品放在这一领域存在很大的风险。其二,他认为,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手环的用户黏性较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
现在看来,李晓亮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当前,随着百度、360、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加入可穿戴设备的战局,初创企业的成长空间被严重压缩。与其胳膊拧大腿,不如转变方向。
目前,李晓亮的公司尚未进行融资,“我们是来赚钱的,不是来融钱的”,他如此说道。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