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化工企业期货套期保值的瓶颈
- 2012/8/26 17:56:49 625
- 来源:中金在线特约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呈现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石油价格呈现巨幅波动,使石油产业链条的化工企业出现强烈的规避经营风险需求;国内期货交易所也先后推出了燃料油、PTA、LLDPE、PVC、甲醇等与石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期货品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化工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呈现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几年来石油价格呈现巨幅波动,使石油产业链条的化工企业出现强烈的规避经营风险需求;国内期货交易所也先后推出了燃料油、PTA、LLDPE、PVC、甲醇等与石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期货品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化工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的需求。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企业越规避风险,反而风险越大呢?
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量大的塑料期货(LLDPE)为例;从上市到2011年底短短5年时间,成交量从几十万手增长到近一亿手,塑料期货市场规模比初扩大了200多倍。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塑料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都积极的参与到期货市场。虽然现在大多数塑料企业运用期货工具规避风险的意识和参与的意愿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成功规避风险的企业仍占少数比例,多数企业则在期货市场上铩羽而归。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塑料企业越规避风险,反而风险越大呢?
从调研结果来看导致塑料企业套保失败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企业对套期保值理解存在误区。在调研的塑料企业中,有较多企业参与到期货市场时,认为套保就是在期货市场上投资,期货头寸的盈亏是衡量套保成败的标准。以及在操作层面上只要按照现货操作思路入市就好,不需要分析期货行情。实际上,脱离了现货需求,单纯的谈期货就是变相的投机,或者片面的以操作现货的思路来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也很难取得理想的保值效果。另外还认为只要参与了套期保值就能对冲所有风险。事实上,套期保值具有不对等性,参与套保过程中,有时只能对冲一部分风险,有时也有额外利润产生。因为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在做套期保值交易时,有时很难保证所买卖的期货商品数量与现货市场上买卖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或者月份相近,所以参与套期保值未必能够全部对冲经营风险。
其次:企业缺乏专业的期货套保团队。人力资源是企业投入到套期保值的各种资源中,核心、重要资源。企业套期保值从方案的制定到具体执行操作和效果评估都需要专业的期货人才来完成。但是较多塑料企业缺乏一个专业的套期保值团队或者不能给予团队有效发挥的平台,故经常出现保值效果不理想,甚至不进行套期保值反而会更好的情况。因此,塑料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对期货套期保值人才的培养。
再次:管理运作不规范。因为参与期货套期保值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如采购部、财务部、销售部和期货部等,由于参与期货交易的组织架构缺乏科学设计,管理运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规范,导致风险管理制度出现漏洞。
后:缺乏科学的套期保值评价体系。对期货套期保值效果的评价,既是对企业套期保值过程的再回顾,也是对套期保值相关人员的进行考核的关键指标。然而不少企业片面的以期货账面盈亏来做为套期保值效果评价,这样不健全的套期保值评价体系易导致套保团队经受不住诱惑,改变初期制定的详细保值方案,走向投机交易。
完善企业套期保值管理体系是突破“瓶颈”的有力举措。
对于部分套期保值效果不理想的塑料企业而言,可以从组织结构设计、风险监控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套保效果评价等方面来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套保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套期保值管理体系是套保成功的重要保障。
组织结构设计方面: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组织结构应包含参与期货的主管部门、信息收集与决策部门、交易运作部门以及风险管控部门。信息收集与决策部门主要负责收集影响塑料价格的相关信息,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并进行分析制定具体的套保方案。套保方案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交易运作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规定的程序实施。
风险控制机制方面:风险控制在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塑料企业可以从套期保值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具体实施和交易结果等整个套期保值流程来时时管控风险。
财务管理机制方面:从财务方面对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进行风险管控;首先要控制企业参与期货保值交易的总资金量。要保证是建立在采购和销售总量的基础之上,总的亏损应该限定在企业财务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次要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在套保出现大幅度盈利年份时,划出部分盈利存入风险准备金中。当保值出现较大亏损之时,可划入部分风险准备金来弥补,这样可以保证了企业财务的稳定性。
套保效果评价方面:首先要评价企业套期保值的行为是否有效。若企业的期货净头寸没有超过企业的全部产能和经营计划,且与现货头寸的方向是相反的,以有效控制风险敞口为目的参与期货交易,应该视为有效的套期保值,而非投机。其次将期货与现货的综合损益与企业的目标利润率相结合评价;若企业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利润率,就可以认定套期保值是有效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企业越规避风险,反而风险越大呢?
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量大的塑料期货(LLDPE)为例;从上市到2011年底短短5年时间,成交量从几十万手增长到近一亿手,塑料期货市场规模比初扩大了200多倍。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塑料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都积极的参与到期货市场。虽然现在大多数塑料企业运用期货工具规避风险的意识和参与的意愿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成功规避风险的企业仍占少数比例,多数企业则在期货市场上铩羽而归。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塑料企业越规避风险,反而风险越大呢?
从调研结果来看导致塑料企业套保失败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企业对套期保值理解存在误区。在调研的塑料企业中,有较多企业参与到期货市场时,认为套保就是在期货市场上投资,期货头寸的盈亏是衡量套保成败的标准。以及在操作层面上只要按照现货操作思路入市就好,不需要分析期货行情。实际上,脱离了现货需求,单纯的谈期货就是变相的投机,或者片面的以操作现货的思路来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也很难取得理想的保值效果。另外还认为只要参与了套期保值就能对冲所有风险。事实上,套期保值具有不对等性,参与套保过程中,有时只能对冲一部分风险,有时也有额外利润产生。因为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在做套期保值交易时,有时很难保证所买卖的期货商品数量与现货市场上买卖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或者月份相近,所以参与套期保值未必能够全部对冲经营风险。
其次:企业缺乏专业的期货套保团队。人力资源是企业投入到套期保值的各种资源中,核心、重要资源。企业套期保值从方案的制定到具体执行操作和效果评估都需要专业的期货人才来完成。但是较多塑料企业缺乏一个专业的套期保值团队或者不能给予团队有效发挥的平台,故经常出现保值效果不理想,甚至不进行套期保值反而会更好的情况。因此,塑料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对期货套期保值人才的培养。
再次:管理运作不规范。因为参与期货套期保值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如采购部、财务部、销售部和期货部等,由于参与期货交易的组织架构缺乏科学设计,管理运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规范,导致风险管理制度出现漏洞。
后:缺乏科学的套期保值评价体系。对期货套期保值效果的评价,既是对企业套期保值过程的再回顾,也是对套期保值相关人员的进行考核的关键指标。然而不少企业片面的以期货账面盈亏来做为套期保值效果评价,这样不健全的套期保值评价体系易导致套保团队经受不住诱惑,改变初期制定的详细保值方案,走向投机交易。
完善企业套期保值管理体系是突破“瓶颈”的有力举措。
对于部分套期保值效果不理想的塑料企业而言,可以从组织结构设计、风险监控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套保效果评价等方面来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套保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套期保值管理体系是套保成功的重要保障。
组织结构设计方面: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组织结构应包含参与期货的主管部门、信息收集与决策部门、交易运作部门以及风险管控部门。信息收集与决策部门主要负责收集影响塑料价格的相关信息,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并进行分析制定具体的套保方案。套保方案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交易运作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规定的程序实施。
风险控制机制方面:风险控制在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塑料企业可以从套期保值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具体实施和交易结果等整个套期保值流程来时时管控风险。
财务管理机制方面:从财务方面对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进行风险管控;首先要控制企业参与期货保值交易的总资金量。要保证是建立在采购和销售总量的基础之上,总的亏损应该限定在企业财务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次要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在套保出现大幅度盈利年份时,划出部分盈利存入风险准备金中。当保值出现较大亏损之时,可划入部分风险准备金来弥补,这样可以保证了企业财务的稳定性。
套保效果评价方面:首先要评价企业套期保值的行为是否有效。若企业的期货净头寸没有超过企业的全部产能和经营计划,且与现货头寸的方向是相反的,以有效控制风险敞口为目的参与期货交易,应该视为有效的套期保值,而非投机。其次将期货与现货的综合损益与企业的目标利润率相结合评价;若企业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利润率,就可以认定套期保值是有效的。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