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技术探索食品安全检测新路径
- 2011/2/21 9:44:49 4726
- 来源:仪表网
摘要:
科技攻关
兔年春节前夕,由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辽宁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承担完成的国家质检总局课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该课题采用JAVA语言B/S架构,建立了一套包括国家、省、地方三级操作界面和进出口动物源、植物源、加工食品六个模块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监控计划制定、计划分解、监控数据传递、监控结果统计与分析、监控报告起草等软件管理功能,保证了残留监控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动态性和即时性。
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水平,建议将上述研究成果列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计划,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科研++标准+产业化应用”四位一体
所谓“科研++标准+产业化应用”四位一体的检测技术创新模式,一是在科研项目立项、申请等方面,密切围绕检验检疫业务工作的特点,与检验检疫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重点解决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难题,确保所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检验检疫实际工作中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市场开发空间。二是在项目和课题研究中立足于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确保所完成的科研课题具有创新性,拥有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并申请国家发明。三是不断地将这些自主研发的技术陆续地制订成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使新技术在检验检疫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标准依据。四是将这些具有重要性创新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在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发布实施的基础上,在检验检疫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成熟产品则实现产业化并推广销售。将上述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检验检疫技术运行体系,既拓宽检验检疫把关新领域,又保证检测结果快而准。
瑞士专家与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实验室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隋凯摄
从科研到、标准化再到实际应用,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在食品安全检测之路上积极探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能够取得积极社会效果的创新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其对于检测技术领域改革创新的示范意义已经开始显现。
小试剂盒做出“大文章”
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周兴伟介绍,转基因检测技术早在科研立项阶段,重点实验室就瞄准当今国内社会关注的“转基因食品检测”这一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检验检疫业务实际,从填补国内相关科研空白的小小“试剂盒”入手,做出了一篇篇“大文章”。
目前,重点实验室转基因产品检测使用的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关键试剂,在为国家节省大量财力的同时,打破了国外企图垄断国内转基因产品检测试剂盒的局面,使得国外转基因产品检测试剂盒始终没能进入国内市场,提高了实验室的影响力。重点实验室获得的“用于转基因玉米实时荧光PCR检测的探针序列和试剂盒”和“用于转基因油菜实时PCR检测的探针序列和试剂盒”等国家发明5项已成功应用于检验检疫实际工作中;2009年,由重点实验室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微生物高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制”重大课题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解决了食品微生物从多目标菌一次复合增菌、一次提取核酸、多目标菌一次同时检测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难题,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节能、节时、节力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食源致病菌检测方面全部取代国外昂贵的商业化试剂盒。
基于这一体系,辽宁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科研制标及实际应用取得了累累硕果:
近几年来,重点实验室组织完成了多项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实验室间能力验证项目,如APLACT046“致病菌检测能力验证计划”、APLACT047“动物源性成分检测能力验证计划”、APLACT050“虾中硝基呋喃代谢物能力验证”和APLACT056“大米农药残留量检测能力验证计划”等。同时,还组织完成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T0158“食品添加剂毒性测试能力验证计划”,CNALT0159“致病菌检测能力验证计划”,CNALT0160“毒麦检疫鉴定能力验证计划”和CNALT0161“牛羊源性成分检测能力验证计划”等能力验证项目。这些能力验证项目分别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国内、多项空白。
2009年10月27日,重点实验室承担了输韩大米221项农药残留MSM检测方法开发任务,自10月27日项目启动至11月30日,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前期调研、文献搜集、技术开发路线设计,终采用GC/MS、LC/MS/MS、GC、LC等共6个方法完成了研发任务,并于12月31日通过了CNAS的现场评审并提交扩项评审材料,保证了输韩大米的顺利出口,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010年7月,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出20项细菌核酸国家标准样品。该批细菌核酸国家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解决了细菌核酸标准样品稳态制备核酸、保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等关键制备技术难题;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开发的5种能力验证标准样品已获得并已经投放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关提速的深层次效应
随着贸易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由食品安全带来的贸易问题日显突出。发达国家凭借技术、设备先进等优势,实施以检测标准为基础的贸易技术性屏障,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坚持走“专、特、精、新”研发之路的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加快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和通关速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令人可喜的初步成效。
2010年10月,由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的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五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原荧光PCR和基因芯片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其试剂盒的研制》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目开发的cDNA基因芯片可同时高通量检测五种猪繁殖障碍疾病病毒(PRRSV、JEV、PPV、PRV、PCV-2),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在4小时内即可得出全部检测结果,相比传统检测方法所需2天的检测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出入境种猪的快速筛查和国内猪场对这几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检测技术。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cDNA基因芯片检测方法达到了先进水平。
2011年1月23日,由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大连市地方科研项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胶体金试纸的研制”,经过课题组两年的潜心攻关,顺利通过由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验收鉴定。该课题制备出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单克隆抗体,将其作为捕捉抗体,结合多抗组装制备成胶体金试纸条。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研制的试纸条快速便捷、特异敏感,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的检测提供新的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基层兽医部门及相关实验室的快速检测,项目总体达到先进水平。
近日,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再次顺利通过了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验收组的验收,验收组充分肯定该实验室在支持辽宁省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希望实验室充分发挥资源及技术优势,强化“检、学、研”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转载:《中国时报》
兔年春节前夕,由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辽宁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承担完成的国家质检总局课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该课题采用JAVA语言B/S架构,建立了一套包括国家、省、地方三级操作界面和进出口动物源、植物源、加工食品六个模块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监控计划制定、计划分解、监控数据传递、监控结果统计与分析、监控报告起草等软件管理功能,保证了残留监控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动态性和即时性。
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水平,建议将上述研究成果列入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计划,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科研++标准+产业化应用”四位一体
所谓“科研++标准+产业化应用”四位一体的检测技术创新模式,一是在科研项目立项、申请等方面,密切围绕检验检疫业务工作的特点,与检验检疫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重点解决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难题,确保所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检验检疫实际工作中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市场开发空间。二是在项目和课题研究中立足于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确保所完成的科研课题具有创新性,拥有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并申请国家发明。三是不断地将这些自主研发的技术陆续地制订成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使新技术在检验检疫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标准依据。四是将这些具有重要性创新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在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发布实施的基础上,在检验检疫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成熟产品则实现产业化并推广销售。将上述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检验检疫技术运行体系,既拓宽检验检疫把关新领域,又保证检测结果快而准。
瑞士专家与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实验室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隋凯摄
小试剂盒做出“大文章”
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周兴伟介绍,转基因检测技术早在科研立项阶段,重点实验室就瞄准当今国内社会关注的“转基因食品检测”这一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检验检疫业务实际,从填补国内相关科研空白的小小“试剂盒”入手,做出了一篇篇“大文章”。
目前,重点实验室转基因产品检测使用的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关键试剂,在为国家节省大量财力的同时,打破了国外企图垄断国内转基因产品检测试剂盒的局面,使得国外转基因产品检测试剂盒始终没能进入国内市场,提高了实验室的影响力。重点实验室获得的“用于转基因玉米实时荧光PCR检测的探针序列和试剂盒”和“用于转基因油菜实时PCR检测的探针序列和试剂盒”等国家发明5项已成功应用于检验检疫实际工作中;2009年,由重点实验室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微生物高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制”重大课题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解决了食品微生物从多目标菌一次复合增菌、一次提取核酸、多目标菌一次同时检测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难题,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节能、节时、节力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食源致病菌检测方面全部取代国外昂贵的商业化试剂盒。
基于这一体系,辽宁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科研制标及实际应用取得了累累硕果:
近几年来,重点实验室组织完成了多项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实验室间能力验证项目,如APLACT046“致病菌检测能力验证计划”、APLACT047“动物源性成分检测能力验证计划”、APLACT050“虾中硝基呋喃代谢物能力验证”和APLACT056“大米农药残留量检测能力验证计划”等。同时,还组织完成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T0158“食品添加剂毒性测试能力验证计划”,CNALT0159“致病菌检测能力验证计划”,CNALT0160“毒麦检疫鉴定能力验证计划”和CNALT0161“牛羊源性成分检测能力验证计划”等能力验证项目。这些能力验证项目分别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国内、多项空白。
2009年10月27日,重点实验室承担了输韩大米221项农药残留MSM检测方法开发任务,自10月27日项目启动至11月30日,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前期调研、文献搜集、技术开发路线设计,终采用GC/MS、LC/MS/MS、GC、LC等共6个方法完成了研发任务,并于12月31日通过了CNAS的现场评审并提交扩项评审材料,保证了输韩大米的顺利出口,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010年7月,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出20项细菌核酸国家标准样品。该批细菌核酸国家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解决了细菌核酸标准样品稳态制备核酸、保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等关键制备技术难题;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开发的5种能力验证标准样品已获得并已经投放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关提速的深层次效应
随着贸易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由食品安全带来的贸易问题日显突出。发达国家凭借技术、设备先进等优势,实施以检测标准为基础的贸易技术性屏障,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坚持走“专、特、精、新”研发之路的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加快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和通关速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令人可喜的初步成效。
2010年10月,由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的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五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原荧光PCR和基因芯片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及其试剂盒的研制》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目开发的cDNA基因芯片可同时高通量检测五种猪繁殖障碍疾病病毒(PRRSV、JEV、PPV、PRV、PCV-2),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在4小时内即可得出全部检测结果,相比传统检测方法所需2天的检测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出入境种猪的快速筛查和国内猪场对这几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检测技术。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cDNA基因芯片检测方法达到了先进水平。
2011年1月23日,由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大连市地方科研项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胶体金试纸的研制”,经过课题组两年的潜心攻关,顺利通过由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验收鉴定。该课题制备出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单克隆抗体,将其作为捕捉抗体,结合多抗组装制备成胶体金试纸条。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研制的试纸条快速便捷、特异敏感,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的检测提供新的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基层兽医部门及相关实验室的快速检测,项目总体达到先进水平。
近日,辽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再次顺利通过了辽宁省重点实验室验收组的验收,验收组充分肯定该实验室在支持辽宁省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希望实验室充分发挥资源及技术优势,强化“检、学、研”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转载:《中国时报》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