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巡检机器人安全要求》征求意见

2023/10/8 8:33:25    23161
来源:仪表网
摘要:本文件为巡检机器人安全要求标准,其内容规定了巡检机器人的术语和定义、安全要求和保护措施、使用资料等。描述了巡检机器人相关的安全要求,提出了消除或充分地减小危险的保护措施。
  【仪表网 行业标准】近日,由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杭州晟冠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TC591(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国家标准计划《巡检机器人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已编制完成,现公开征求意见。
 
  巡检机器人,是针对各种应用环境,搭载一组高性能探测仪器,通过导航系统或遥控模式,替代人工完成各种检查、探测、监控、诊断与报警等巡检任务的机器人。由于其出色的机动性、精确性,能全天候不间断、高效地完成巡检任务,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变电站、隧道管网等市政工程、公共安全区域等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近年来国内市场发展十分迅猛,预计未来还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受益于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新技术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行业将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将促进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国内“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大批行业开始探索“机器换人”的“智能巡检”之路;随着数字经济转型的持续推进,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然而,巡检机器人的标准制订相对滞后,尤其是其安全要求和规范方面尚处于空白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国内巡检机器人的各项安全要求不统一,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良莠不齐。除此之外,巡检机器人属于专业服务机器人,目前已有的工业机器人安全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一方面,由于巡检机器人应用场景复杂,包括面临雾、风、冰、雪、暴雨等恶劣室外环境,其机械、电气等固有安全要求要高于其他机器人。另一方面,巡检机器人本身作为系统安全领域的重要协防工具,其巡检功能的可靠性对整个作业系统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其进行安全设计时应强调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因此,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巡检机器人生产、作业安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制定巡检机器人安全要求的标准。
 
  本文件按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文件主要内容如下:
 
  本文件为巡检机器人安全要求标准,其内容规定了巡检机器人的术语和定义、安全要求和保护措施、使用资料等。描述了巡检机器人相关的安全要求,提出了消除或充分地减小危险的保护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巡检机器人的设计、生产、检测、使用和维修等。
 
  第三章:术语和定义。本文件对巡检机器人及相关安全进行了定义。
 
  第四章:风险评估。本文件提出,应对巡检机器人生命周期内所有阶段可合理预见的危险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本质安全设计,然后再通过安全防护和其他补充保护措施,消除或减小风险。
 
  第五章:安全要求。本章节对巡检机器人安全要求的总则、机械安全、电气安全、控制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使用安全提出了要求。
 
  第六章:验证与确认。本章节针对第五章内容提出了相应的验证与确认方法。
 
  第七章:使用资料。本章节对巡检机器人产品的标志、用户手册等信息做出了规范。
 
  附录 A:本部分为巡检机器人主要危险列表,罗列了典型环境下巡检机器人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及可能后果。
 
  附录 B:本部分为巡检机器人避障检测方法,是本文件中避障防护的检测方法。
 
  附录 C:本部分内容对巡检机器人在特殊作业场景下的安全要求作出了规范。
 
  在经济效益方面,以电力巡检机器人为例,全球智能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196.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可达22.3%。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大智能电网投资力度,预计全国电网投资总额将超过3万亿元,相比“十三五”期间增加16%。其中,配电环节成为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重心,预计配电网建设投资将达到3200亿元。2025年国内巡检机器人(室外变电站和室内配电房为主流场景)需求预计将达到170亿元。随着智能变电站运维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巡检机器人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在社会效益方面,本文件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巡检机器人本质安全和作业的安全性,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机器人的可靠性,保证系统可靠运行,降低了故障率。从产品质量水平上,在智能控制方面明确了通信方式、数据传输、故障自诊断、状态自调整等要求。从产业推动上,本文件的编制,集合了巡检机器人设计、生产、检测单位,以及产品用户单位,通过标准整合力量,为巡检机器人安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规范巡检机器人的安全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标准的制定可以有效填补国内标准体系的空白,缓解无标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促进机器人行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请见附件。

全部评论

上一篇:《氮肥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等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发布

下一篇:《水质 挥发性消毒副产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