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行业政策】为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37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22〕15号)要求,结合《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东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初步建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计量体系。计量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部分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支撑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作用更加凸显,基本覆盖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溯源需求;计量基础支撑体系更加完善,诚信计量示范体系加快构建,培育一批诚信计量示范单位,以点带面逐步建成诚信计量示范街(社)区及诚信计量示范县区;计量监管体系更加健全,链条化计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全市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石油炼化、石油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线测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民生计量得到充分保障,计量监管体系趋于完善,建成科技水平一流、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实施意见》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包括:
(一)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1.推进计量基础和产业计量技术研究。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围绕石油炼化、石油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在碳计量、污染物检测、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突破,进一步提升计量技术水平。
2.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积极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扁平化、网络化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提升全市量值传递能力。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探索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方法,建立扁平化量值溯源体系。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规范计量数据使用,推动计量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3.推动油地校企计量协同发展。加强与高校、
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合作交流,采取建设联合实验室、产业计量技术联盟等方式开展“产、检、学、研”合作,建立健全产业计量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计量资源合作共享。
(二)优化计量应用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与质量提升。围绕石油炼化、石油装备制造、橡胶轮胎、化工等重点产业,积极筹建产业计量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发挥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协同开展计量技术研发应用,引导产业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促进计量测试服务与产业深度融合。
2.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强碳计量服务,加大能源资源、环境和碳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落实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推动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有效衔接。指导企业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依托节能监测服务平台,科学配置、使用计量设备,实现重点能源计量器具远程监管,开展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应用。指导企业开展能源计量自查,提高企业能源计量及管理全过程监测能力。以“两高”行业为重点,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全覆盖。深入开展能效标识、水效标识监督检查,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稳步推行温度调节和户用热量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
3.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围绕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医疗器械、体育健身、医疗养老等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完善医用计量器具量值溯源体系,服务疾病防治、医疗诊断;强化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防护计量器具检定服务能力,促进安全生产。推动关系大众健康与安全计量器具强制检定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目标。加强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
4.服务乡村振兴计量保障。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对涉农物资的计量监管,持续提升农业农村领域计量保障水平。开展“计量服务下乡”活动,设立计量咨询检定服务台,为群众提供免费计量咨询检定服务;开展乡村计量科普讲座,引导群众了解计量、走进计量、认识计量,持续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
5.服务海洋强市建设。建立完善海洋领域计量服务与保障体系,开展海洋导航定位设备、海洋资源勘探设备、海洋装备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针对环渤海海域生态系统及生物群落的特性,探索建立环渤海海域立体观测、海洋微塑料、海洋酸化、生态预警监测、蓝碳调查评估、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计量保障体系。
6.加强计量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桩检定、民生计量器具“二检合一”等落地实施,探索建立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数字化监管制度。鼓励计量技术机构推进计量
标准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开展智慧计量测试,打造数字计量实验室。推动企业测量设备智能化改造,促进质量提升和智慧管理,服务数字车间和数字工厂建设。
7.支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升。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建筑陶瓷、生物医药等领域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等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满足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量值传递溯源需求。培育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复合材料关键元素、参数测量及溯源性技术研究,完善全产业链计量支撑体系。
8.提升现代基础设施计量保障能力。建立完善交通、信息、水利等现代基础设施计量支撑体系,面向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领域重大工程、重大装备、重要运营线路计量需求,开展交通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新能源汽车、智慧停车收费、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测试评价。
(三)加强计量能力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1.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坚持市级抓重点、县级抓基础,构筑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特色鲜明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参照山东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指导目录,市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实施强制检定的需求,重点建设特色性、区域性、优势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立足服务生产安全、贸易结算、基层医疗卫生等领域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我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推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改造,拓展测量范围,提高准确度等级,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能级和水平。
2.开展标准物质研制应用。注重标准物质市场培育,鼓励全市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增加对标准物质的研发投入,加强对有色金属、石油能源、食品、药品、油品、气体检测等领域标准物质研发立项和知识产权政策扶持,支持公益性标准物质推广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标准物质量值验证和质量追溯工作机制,建设一批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形成标准物质研发、生产、应用全寿命周期监管能力及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3.统筹计量技术机构发展。坚持各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独立性、法制性和公益性,加强普惠性、基础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履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等法定职责需要,依法有序推进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构建链条清晰、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市、县两级计量保障体系,做好计量设施设备等保障工作。加强市、县两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法制计量工作,落实强制检定职责,持续稳定提供基础性、公益性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
4.推动企业计量能力提升。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指导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和测量数据应用,支持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与智慧管理水平。推行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推广企业计量典型案例。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按规定落实好企业新购置计量器具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加大对企业计量发展的投入力度。
5.培育壮大计量人才队伍。开展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不断增强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完善全过程计量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满足产业计量服务与民生计量保障需求的计量紧缺人才和计量科研团队,建立我市计量专家库。支持计量技术机构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计量比对,开展计量技术比武活动,提升计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加强注册计量师、计量考评员队伍建设,持续推进计量专业职称评聘以及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着力培养国家级、省级计量领军人才,提升计量队伍整体素质。
6.积极参与黄河流域计量服务。聚焦黄河流域计量协同发展,推动加强区域间协调通报机制、互认合作机制、协同会商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区域性计量比对活动,利用好区域优质计量资源,充分释放计量基础设施效能,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共性问题,协同共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计量服务体系。
7.推动计量工作协同发展。深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创新,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技术研究,鼓励技术机构针对产业发展,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业态,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
1.创新计量监管模式。充分运用e-CQS强检平台、计量大数据库等技术,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计量监管,通过计量器具智能化、测量数据系统化,积极打造新型智慧计量监管体系,促进计量工作由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转变。探索新型强制检定方式,由现行的单一周期检定模式不断向状态评价、大数据实时监控、抽样检定、在线检定等多元化检定方式转变。坚持智慧计量理念,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支持产业计量云建设,服务智慧工厂发展。
2.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对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基层民生计量行业的监督管理。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和眼镜店等的专项监督检查,强化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加强计量社会监督,推动民生计量工作公开,拓宽计量监督渠道,建立民生计量投诉举报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3.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诚信计量评价规范,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县区、诚信计量示范街(社)区,在集贸市场、加油站、商场超市、眼镜制配等领域积极引导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强化计量数据归集共享,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加大计量科普力度,积极宣传计量相关政策法规,提升群众计量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严格规范计量行政执法。加强计量执法协作,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加大网络平台计量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计量执法装备水平。
在保障措施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包括: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计量工作全过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具体的细则和要求,确定计量发展重点,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市场监管局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市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和联动推进全市计量发展,加强计量资源共享共用和一体化建设。各县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二)加强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建立有效的计量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的支持力度,强化计量基础设施和计量监管能力建设。
(三)推进计量文化建设。依托高校、计量技术机构及有关专业单位,建设一批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在世界计量日、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等重要时间节点,面向社会普及计量知识、宣传计量文化,争取社会各界对计量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培养既精通计量业务、又擅长对外宣传的计量文化宣传大使,提高计量文化与科普宣传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四)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市场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积极研究解决实施中发现的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