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下游行情】汽车电动化的浪潮正方兴未艾,航空领域的电动化似乎也已席卷而来。曾在2023上海车展期间透露正与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合作开发的宁德时代,近期又露大动作。
“宁王”联合商飞成立航空公司
根据企查查信息显示,7月19日,商飞时代(上海)航空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钱仲焱,注册资本6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民用航空器维修、民用航空器零部件设计和生产、民用航空器(发动机、螺旋桨)生产等。
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大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业界认为,此举或是宁德时代对电动飞机市场的一次着力布局。
要知道,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3上海车展上,宁德时代便推出了新一代电池技术——凝聚态电池。该电池不仅被喻为是继麒麟电池之后的又一项创新的里程碑技术,也被视为开启了载人航空电动化的全新场景。
当时,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便透露,公司正在就凝聚态电池进行民用电动载人飞机的合作开发,执行航空级的
标准和测试。同时,宁德时代将推出凝聚态电池的车规级版本,可在今年内具备量产能力。
资料显示,凝聚态是锂电池的一种,但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锂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目前,采用三元正极材料的锂电池,能量密度最高为350 Wh/kg;而宁德时代所发布的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也就是说,能量密度相对提高了超四成,且兼具高比能与高安全,可快速实现量产。
宁德时代强调,凝聚态电池的问世,全面开启了海陆空全域电动化的时代,为产业发展打开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将持续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
电动飞机“蓄势待发”,电池技术成关键
1957年,一架采用永磁
电动机和银锌电池驱动的飞机问世,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电动飞机;2012年,由Volta Volare公司设计制造的油电混合动力飞机GT4试飞成功,成为全球第一架可量产的电动飞机;2013年,国内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电动飞机——RX1E锐翔双座电动轻型飞机也得以发布……去年10月,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旅航者X2在迪拜完成了公开首飞,该飞行汽车最快于2024年量产。
而自今年以来,又陆续有吉利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AE200已完成原型机首飞;时的科技首架5座载人E20 eVTOL总装下线,下半年将迎来首飞;广汽集团研发的陆空两栖飞行汽车GOVE全球首发亮相并实现全球首飞……
可以看到,随着时间推移,新材料、电池等技术不断突破,电动飞机正不断进入大众视野,而无论是电池厂还是车企,或是一些科技公司,布局飞行赛道早已不足为奇。
事实上,早在2017年6月,国家科技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的《“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也指出,要重点研究新能源电动飞机电推进系统技术,推动新能源飞机发展。
时的科技创始人兼CEO黄雍威日前甚至表示,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外溢,尤其是三电系统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电动飞机的时代。
新能源产业的蓝海市场从陆地进一步拓展至天空,电动飞机俨然“蓄势待发”。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又是最复杂的交通工具之一,要让其电动化,电池是最大的门槛。
综合市场观点,影响航空动力电池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无外乎三大方面:安全、性能和政策。
除了必然存在的政策因素(空域开放与适航认证),极严苛的安全和性能要求,事实上也带给电池技术巨大的挑战。
概括来说,电池需要满足高安全性,要能保障电动航空器在复杂工况下安全、可靠飞行的要求;高比能量密度,满足轻量化要求;能够快速充/换电;满足高温、高湿、高海拔等特殊应用场景下的使用要求。
孚能科技新兴业务事业部总经理龚静波日前也坦言,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快充等电池技术是电动飞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直接影响电动飞机航程和续航时间,起飞、着陆和爬升阶段的效率以及快速充电能力。
“押注”锂离子电池,电池厂开“卷”
目前,电动航空器的动力源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对比而言,锂离子电池凭借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充放电倍率高、工作温度范围宽、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被业内认为较其他电池优势更为明显,未来有望在电动航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不过需指出的一点是,由于航空动力电池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主流技术目前尚未确定。相较在汽车动力电池已经成熟的两大主要技术路线——三元与磷酸铁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航空动力电池在现阶段既要满足多个技术指标,又要达到商业化要求的情况下,三元的可能性要更大。
正力新能首席产品官于哲勋也表示,从客户的技术要求来看,基本都需要使用高镍三元加硅负极这样的激进的化学体系才能满足。
比如2021年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与荣盛盟固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一款50Ah航空动力锂电池系统,采用的就是三元材料,该电芯能量密度达300Wh/kg,是当时国际上航空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最高的电芯;今年5月,正力新能推出的能量密度为320Wh/kg的航空电池,也采用了一系列三元材料。
面对航空动力电池技术的巨大潜力空间,除了上述提及的电池厂商,国内主流企业也几乎都已经入局并不断发力加码。
举例来看,比亚迪2019年就被传出与空客中国创新中心(ACIC)展开合作,双方将致力于为航空航天应用研发新型电池解决方案。
同样的,孚能科技也早在五六年前就涉足了空中电气化的探索。2021年,孚能科技宣布与国际知名电动飞行器制造商合作,用于eVTOL的电池产品已量产,电芯达285Wh/kg,且已完成了载人电动飞行器的飞行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日前还透露,公司“有一款电池可能很快就会公布进入到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续航里程大约400多公里。”
当然,除了火热的锂离子电池外,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由动植物废弃油脂等材料制成的绿色燃油),和氢等燃料作为动力源也被认为是实现“绿色航空”的可行路径,并且已有不少落地到电动飞机上。
同时需注意的是,受限于航空动力电池的下游场景尚未成熟,使用电池和航空燃油组合的混合动力飞机,是当前更为主流的方案,或者说,这也是纯电动飞机完全实现前的一种过渡,特别是针对中大型机型。
写在最后
未来,伴随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电性能、安全性以及成本等多方面不断实现突破,空中“飞的”梦想有望逐渐变为现实。而在此过程中,究竟是哪一种电池技术路线胜出,哪一家企业能拔得头筹,有待持续观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