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行业标准】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为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解决标准缺失、滞后等问题,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促进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组织编制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填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见附件2)发送至 KJBZ@miit.gov.cn (邮件主题注明: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反馈)。公示时间:2023年5月23日——2023年6月23日。
钢铁作为“工业粮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钢铁工业具有生产流程连续、工艺体系复杂、产品中间态多样化、大型高温高压设备集中、人因安全要求高等特征,属于典型的流程型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市场、环保、竞争等挑战,亟需通过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场景应用,提升行业的绿色环保、安全保障、生产效率。
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以来,钢铁行业因体量庞大且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高,具备推进流程型智能制造的优势条件,钢铁企业纷纷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项目,在保障产业稳定运行、提升供应链韧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价值。
《建设指南》提出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研制45项以上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和装备层、车间层、工厂层、企业层、产业链协同层等各层级标准,优先制定基础共性标准以及绿色低碳、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关键应用场景标准,突出标准在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和迭代提升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为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年版)》中建设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相关要求,基于钢铁行业工艺、产品及智能工厂建设等特点,形成由“A基础共性”“B装备层”“C车间层”“D工厂层”“E企业层”“F协同层”六部分构成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
具体内容如下:
A基础共性标准,位于整个体系结构的底层,是构建体系的基础。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继承自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基础共性标准的通用、检测、评价等内容;另一部分继承自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关键技术的赋能技术、工业网络等内容,并根据钢铁行业基础关键技术的需求进行了整合。
B—F层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系统层级维度展开,根据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需求,面向装备、车间、工厂、企业、协同等各层级中多重场景和环节,指导制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相关标准。B装备层应用标准是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的基础和补充,C车间层应用标准作为边缘层,与D工厂层、E企业层、F协同层的应用标准边-云逐级分层协同。
B装备层应用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单体智能装备的功能、质量、接口和性能提升标准,包括无人运输装备、
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系统和其他等标准。
C车间层应用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工序级(车间)业务活动的相关标准,涉及工艺产线管控、生产作业、工序级质量控制、业务集成优化和模型建设等,包括矿山、原料场、炼铁、炼钢、轧钢和其他等工序标准。
D工厂层应用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工厂或跨工序的钢铁智能工厂设计、生产、管理要求等,支撑钢铁智能工厂建设,包括设计与交付、生产管控、资源保障等标准。
E企业层应用标准主要用于指导钢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规范采购、销售、研发、数据资源等运营管理,实现企业内部深度协同,包括资源计划与市场预测、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产品研发设计、工厂协同、数据资产管理等标准。
F协同层应用标准主要用于规范钢铁行业上下游企业间数据共享、多业务协同以及智能服务等要求,包括数据共享、供应链协同、客户服务等标准。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