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防灾减灾日:监测仪表守护美好家园

2022/5/12 15:43:32    46552
来源:仪表网
摘要:在灾害预测监测方面,仪器仪表能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仪表网 仪表深度】今天部分地区拉响了防空警报,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全国防灾减灾日确立于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年,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为人们敲响警钟,提醒人们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人们最基础的需求之一,人们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在灾害预测监测方面,仪器仪表能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地震灾害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位于板块交界处,受多处地震带影响。因此我国在地震监测和预警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电磁观测技术的运用,在我国地震预测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磁仪器是传统地磁学观测与研究的重要工具,其开始投入使用的时间,覆盖了我国开展现代地磁观测以来至今的各个时期。
 
  1980年投入地磁台使用CJ6型地磁经纬仪,是一种用来测量磁偏角和水平强度绝对值的观测仪,该仪器由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设计、北京光学仪器厂生产;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1996年研制的ZD9A地电场仪,用于测量地表平面天然电场的专用仪器,该仪器成功记录到了地电日变化、地电暴等各种地电场变化形态和震前扰动信息。
 
  2018年,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张衡一号”搭载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电场探测仪、高能粒子探测仪等科学探测仪器,对研究地震机理与空间电磁扰动的耦合关系,研究和认识地震孕育发生规律,探索地震预测新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从古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现代多种多样的地震仪器,总的来说,我国对地震灾害的监测观测更加精确,仪器更加便携,功能更加丰富,仪器仪表的外形也越来越坚固耐用,适应各种环境。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监测仪器分为地面和高空仪器两类,气象仪器主要有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量站、风速风向仪、百叶箱、温湿度记录仪、传感器、天气雷达、风速报警仪、风能测风仪等,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观测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智能化,能监测的数据也更加丰富,比如自动气象站,它主要由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采集仪、通讯模块等部分构成,可以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十几个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
 
  气象变化关系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地对于气象环境的监测非常重视。近日,河北省气象局印发2022年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推进14部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提高雷达探测覆盖区域,在暴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975个地面降水观测站建设,提高局地小尺度天气观测能力;西安市加强新型探测设备应用,全市已建成风云三号、四号卫星直收站以及天气雷达等大型探测设备总数达17部,进一步提升监测精密能力。
 
  地壳运动深不可测,气象活动变幻莫测,我们无法完全准确地摸清天灾的“套路”,但是可以避免“人祸”的发生,很多灾害都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避免灾害发生,同时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把灾害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作为防灾减灾仪器的制造者,相关仪器仪表企业应进一步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防灾减灾仪器装备智能化、标准化,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全部评论

上一篇:推进县城城镇化 智能表计等感知终端市场又迎新机遇

下一篇:又是一年“5.12” 仪器仪表护航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