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时间:2015-09-02 阅读:183
一、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应关注的要素
1、监测布点方面 监测布点是监测工作的*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受排污口所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理论上的布点,只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其他点位来代替,有时候这种点位可能与理论要求相差较远。在这种监测点位布设不规范、具有一定程度随意性的情况下,所采集的样品、测得的数据均不能真实反映环境状况。
2、采样方面 采样容器的材质、采样的深度或厚度、样品的储存方法、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采样的质量。例如:在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中,测定同一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时,采集水样的深度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同一水体同一断面溶解氧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再如,采集水样分析其石油类的含量时,水样只能用玻璃容器采集而不能用塑料容器,因塑料会吸附石油类使分析结果偏低。
3、测试系统方面 由于分析方法不完善、所用仪器未经校准、所用试剂含有杂质、测量时的环境因素、操作人员感觉器官的差异、反应的灵敏度及固有的习惯均会产生系统误差。 4、分析方法方面 任何一个环境监测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即有它的适用浓度范围、干扰物的种类以及允许的*,如果分析方法选取不当,都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 5、人员素质方面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及采样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都会主观地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环保系统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均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少人存在理论水平和应变能力较差的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监测任务,从而影响环境监测质量。
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质量管理措施到位,做到“科学监测、质量*、客观公正、廉洁”。按期完成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健全自动监测工作的体制机制,还要做好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比对工作。加强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和要求,调动污染源单位积极性,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水平;加强对在线监测设备的质量管理和比对检查,以及对在线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加大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及时根据数据异常预警信息,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为环境监管和综合*提供支持和服务。当同一监测点位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或监测要求时,合理安排监测,分别按照有关监测要求进行监测,按照有关要求报送监测结果。
2、加强监测系统行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加强监测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与行风建设。发扬环境监测系统的优良传统,树立诚信监测政绩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科学、公正、廉洁、的监测队伍形象。
(2)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人员数量、素质上基本适应*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实际监测工作需要的专业化监测人才队伍。 *的监测设备还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去使用和管理。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站虽然配备了*的监测仪器设备,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有效使用好设备,有的甚至没能开封,仅仅成为摆设。人才匮乏,监测系统业务骨干和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切实抓紧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为此,要制定落实好监测培训计划,坚持抓好在岗人员培训,运用项目开展推进技术培训。要严把进人关口,在现有体制下争取编制实属不易,新进各级监测站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要加强对各级监测站的业务骨干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给他们构建良好的工作、学习平台,也要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尽量为发挥他们的才智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在抓好环境监测队伍业务培训的同时,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强、有战斗力的环境监测队伍。
3、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及时
(1)继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要加大对辖区内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管理力度,开展环境监测质量考核、比对和抽查工作,全面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加大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工作力度,扩大检测和复检的仪器种类和范围。 4、要继续抓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要提升“十二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狠抓监测技术和科技创新。一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分析方法、评价办法、表征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二要在环境管理上应用技术创新的成果,加强对生物毒性、POPS 等污染物的监测和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试点和研究性监测。三要加强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水专项、环保公益性项目等的研究成果,解决制约监测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四要大胆创新监测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环境监测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监测点位的设立、监测网的组建、监测行为的规范、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分析方法的统一、环境质量的评价监测报告的编制等监测基础工作必须要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加快制定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不断规范监测行为,努力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和水平。
5、建立上报数据审核制度 要求各市在数据录入前,认真检查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加强对检测设备的管理,运行记录、原始记录按质量管理手册的相关规定进行登记、使用与保存;在数据上传前,对照有关要求认真检查,按规定格式填报数据,不得漏报、错报,不得擅自修改附件表中顺序结构。各市每年年底对环境质量监测情况、自动站运行情况、数据传输情况写出书面总结;定期召开全省数据审核会议,并对数据上报情况进行登记和考核;当断面所在河段发生凌汛和结冻、解冻等特殊情况无法采样时,以及河段断流时,对该断面可不进行采样监测,但必须上报相应的文字说明;对污染严重的河段以及省界、市界断面,在冰封期要密切关注,加强监控,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各类污染物监测应当遵循环保部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不得擅自脱离国家和省的要求。监测点位应经环保部或省*的认定,监测数据应该保证合法、有效;加强对自动监测设备的管理、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监测设备出现故障或监测数据出现异常,要及时查找原因,上报省*;设备检修时应采用手工监测。总之要不断加强监测站能力建设,根据实验室认可评审准则和计量认证复评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强化质量管理和制度管理,奉行以质量求生存,以客户满意为目的,进一步拓展环境监测领域,研发环境监测项目。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进一步提升全站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6、监测报告制度
(1)按时完成各类监测报表报告,监测周报及下周工作计划于本周五报出;污染事故监测结果于当日分析结束后立即上报相关科室及人员;编制十一五环境质量报告书和环境监测简报。 (2)努力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环境质量状况出现的异常变化以及当前社会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及时做好环境监测“快报”和“综合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