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稻螟灯虫情暴发成灾原因分析
时间:2013-09-24 阅读:145
我国稻螟暴发成灾原因分析
我国虫灾素有“北蝗南螟”之说。螟主要为水稻螟虫,一般包括三化螟、二化螟、稻褐边螟(Catagela adjurellaWalker)、中国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aDudgeon)和大螟,其中三化螟和二化螟经常造成大范围严重灾害。二化螟属广布种,国内除西藏、青海外皆有发生;国外分布于亚洲、大洋州、北非和南欧许多国家。三化螟较不耐寒,分布范围小些,国内分布北限约在山东北部至河北南部,国外分布地区也相应小些。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以二化螟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三化螟普遍大发生。20世纪70年代,我国螟害轻微。近20年来,我国稻螟灾害频繁,范围扩大,程度加重。1993年,二化螟急剧回升,三化螟也随之回升,1996年两种稻螟大发生,此后连年暴发成灾。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2P3和1P3.全国年发面积约1,500万hm2,防治约3,800万hm2次。
目前我国稻螟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为害范围广,为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已成为继稻飞虱、棉铃虫后又一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害虫.长期以来,我国稻螟研究资料丰富,对进一步研究不乏参考借鉴意义。不过,近10余年来的工作尚嫌零散,证据和意见都各有所向,局限较大。有鉴于此,作者依据文献和部分尚未发表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拟就其暴发成灾的原因及未来趋势作一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供参考和讨论。生物灾害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要素,即种群剧烈增长和控制失效。影响生物种群消长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二化螟和三化螟种群增长的内因,首先是它们喜食水稻作物,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年可繁殖多代,产卵量和增殖潜能较大,这些属于遗传特性,但不排除它们在新环境中变异进化的可能性.这里着重讨论近10年来引起我国稻螟暴发的主要外因。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外因可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或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因素。为方便起见,我们姑且将这些外因分为气象因素、耕种因素和防治因素。
影响昆虫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温度和湿度。近百年来变暖,平均气温上升了0. 4~0. 6e.过去20年是近百年甚至万年以来的zui暖时期。一般来说,陆地表面比海洋表面增温快,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增温快,冬季比夏季增温明显。在我国主要稻区,近几十年明显出现冬暖(40年来每10年冬季增温0.42e),秋热,秋长,春旱(气温高、降水少),这些条件使稻螟的活动期延长,世代数增加,越冬成活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种群增长.
文章转载来源: 经济型测报灯 http://.cn/
更多:自动虫情测报灯 http://.cn/product_2.asp?i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