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仪表网中级9

收藏

低场核磁技术在高低温离子交换膜孔径评价中的应用

时间:2025-01-03      阅读:58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最早于1839年由德国化学家 Christian Friedrich Schönbein 提出,后发展出多种不同的种类,包括碱性燃料电池(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也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国内目前主要集中在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其中,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已被公-认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源的最-优选项之一。

电池质子.png

 

在燃料电池中,离子(如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需要在膜中快速传导,以确保电池的高效运行。孔径过小会限制离子的通过速度,导致电池性能下降;而孔径过大则可能降低膜的选择透过性,使得不必要的离子也能通过,同样会影响电池性能。因此,评估离子交换膜孔径的大小是确保离子传导效率与燃料电池性能的关键。

其次,燃料电池操作条件往往较为苛刻,如高温、高压等。在这些条件下,离子交换膜孔径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孔径因环境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将严重影响膜的尺寸稳定性和耐用性。评估离子交换膜孔径大小可以帮助了解膜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表现,从而优化膜的设计和使用条件,提高膜的耐用性。

低场核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结合原位变温系统,可以研究不同温度下质子交换膜的孔径变化特性。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水作为探针,捕捉水中的氢质子的信号。孔径越大,对水的束缚越小,信号衰减越慢;孔径越小,对水的束缚越大,信号衰减越快,因此通过核磁信号能够判断质子交换膜的孔径。

低场核磁技术在高低温离子交换膜孔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该技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离子交换膜的内部结构特征,为燃料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 低场核磁技术用于高低温质子交换膜孔径评价 下一篇: 探索能源开采的新前沿技术:低场核磁共振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