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内窥镜的发展历史进程与阶段
时间:2013-06-06 阅读:643
工业内窥镜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内窥镜起源于100年前,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当时所用器械的主要特征为标志。
硬式内镜阶段(1806~1932):硬式内镜由德国人Philipp Bozzini*,由一花瓶状光源、蜡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主要用于膀胱和尿道检查。1895年Rosenhein研制的硬式内镜由3根管子呈同心圆状设置,中心管为光学结构,第二层管腔内装上铂丝圈制的灯泡和水冷结构,外层壁上刻有刻度反应进镜深度。1911年Elsner对Rosenhein式胃窥镜作了改进,在前端加上橡皮头做引导之用,但透镜脏污后便无法观察成为主要缺陷,尽管如此,Elsner式*1932年以前仍处于统帅地位。
半屈式内镜阶段(1932~1957):Schindler从1928年与的器械制作师Georg Wolf合作研制*,zui终在1932年获得成功,定名为Wolf-Schinder式*。之后,许多人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为齐全,更为实用。工业内窥镜
光导纤维内镜阶段(1957年至今):1954年,英国的Hopkins和Kapany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内窥镜领域也抢先注意到了这种材料,Hirshowitz等人将玻璃纤维即使弯曲也能够将光线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特性用于内窥镜中,成功地直接观察胃的内部,从那时起医生就可以实时观察胃内的状况了。60年代初,日本Olympas厂在光导纤维*基础上,加装了活检装置及照相机,有效地显示了胃照相术。1966年Olympas厂*前端弯角机构,1967年Machida厂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量度大增,可发现小病灶,视野进一步扩大,可以观察到十二指肠。近10年随着附属装置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摄影系统的发展,使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
电视内镜时代(1983年以后):1983年Welch Allyn公司研制成功了电子摄像式内镜。该镜前端装有高敏感度微型摄像机,将所记录下的图像以电讯号方式传至电视信息处理系统,然后把信号转变成为电视显像机上可看到的图像。
内窥镜在200年里结构发生了4次大的改进,从zui初的硬管式内镜、半曲式内镜到纤维内镜,又到如今的电子内镜。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质量也发生了一次次质的飞跃。zui初Bozzine研制的*台硬管内镜以烛光为光源,后来改为灯泡作光源,而当今从内镜获得的是彩色相片或彩色电视图像。这图像不再是组织器官的普通影像,而是如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观像,微小病变清晰可辨,可见其影像质量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对明天的内窥镜的无止境开发仍在继续,其中一种可称得上是理想的内窥镜,即“胶囊内窥镜”。将极小的内窥镜装入胶囊中,靠胶囊自身的推进力使其在消化道内任意移动,并将各部位的影像通过无线设备传输到监视器上。内窥镜的历史,可以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生的梦想和技术人员的努力的轨迹,新技术及新材质的开发正在使内窥镜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深圳市亚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拥有强大的内窥镜研发队伍,由博士学位的总工程师项目,研发的内窥镜种类有:简易内窥镜、两方向、四方向内窥镜、三维内窥镜,采用进口摄像模组,功能强大,质量可靠,获得了行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