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再新增和改造城市排水管网4.5万公里
时间:2023-09-04 阅读:573
今年夏天,我国北方多地出现了极端暴雨天气,城市排水管网也因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管网不仅是防汛排涝的重要设施,还起到了收集生活污水的作用,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水环境是否能够持续改善的关键环节。
“十四五”以来,随着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入新周期,排水管网建设受到了**的关注。根据2021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要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万公里。时间过去两年后,发改委、环境部、住建部三部门近日又发布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下称《行动》),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其中提出,到2025年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沈阳工业大学环化学院兼职教授薛涛接受采访时表示,管网建设空间很大,如果对雨水污染进行非常完善的处理,粗略估计至少需要15万亿—20万亿的投资。未来,在二十大报告对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出更高要求下,尽管城市扩张有所减速,但中心城区和传统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仍有持续的优化提升需求,对于水处理和管网完善的相关技术企业会有持续的利好。
01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克难
管网是城市的“里子”。每到下雨天,马路边上常常有泛着大片白色泡沫的积水,如果不能通过对雨水进行有效收集,雨天管网溢流会导致城市水体黑臭更加严重。
《行动》指出,要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填补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开展老旧破损污水管网、雨污合流制管网诊断修复更新,循序推进管网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实际上,过去8年来,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确实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数据显示,2015年前,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情况严重,有些城市里想找一条不臭的河都很难。自从2015年“水十条”发布后,我国大规模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全国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超过1500座,污水管网约30万公里,36个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消除了96.2%,259个其他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了81.2%。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黑臭水体治理的结束。2022年初,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有的地方靠撒药治污,有的地方靠加盖板遮人耳目,有的地方靠调水冲污等等;有的城市确实也花了不少钱,但是工作质量不行,管网收集的不是污水而是雨水、地下水;有的地方环境卫生管理粗放,大排档经常把污水、垃圾倒在雨水箅子里,甚至清扫垃圾都往雨水箅子里倒,一下雨黑臭水体就出来了,一些地方初期雨水COD浓度高达2000毫克/升,一般的生活污水才300多毫克/升,可见雨水管道“藏污纳垢”问题严重。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测算,全国建成区约53%缺污水管网,污水管网外水入渗率为34%,38%的生活污水直排水体。由于管网缺失率高,城市污水处理率虚高,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河道。“消除雨天黑臭比消除晴天黑臭要困难得多,所以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现在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她对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未来十年、二十年,管网都将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战场。
02资金从何处来?
而另一方面,管网之所以成为污水治理 “难啃的骨头”,也是因为管网建设本身具有成本高、见效慢等特点。据部分机构测算,按“十四五”期间新增和改造8万公里管网来计算,投资可以达到千亿级。而随着环境设施“补短板”逐步推进,要实现非常完善的污水处理效果,管网建设所需的投入甚至将会达到数十万亿。
为此,《行动》专门明确了要加大对环境设施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信贷投放力度和融资支持力度。
此前,发改委等四部委也在2023年2月发布通知,要求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各地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参与各地公共卫生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3月13日审查通过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当前地方政府出台管网相关政策时,也提到要多渠道筹措资金。7月初,浙江省发布《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通过列入“千项万亿”工程、以奖代补、专项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方式完善资金投入,并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污水系统的提升改造和运营,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困难地区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