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拓普仪器有限公司

仪表网免费会员

收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起源

时间:2022-04-01      阅读:48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始于牛顿。早在1665年牛顿作了一介罈人的实验:他让太阳光透过暗室窗上的小圆孔,在室内形成很细的太阳光束,该光束经棱镜色散后,在墙壁上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色带就称为“光谱”。顿通过这个实验;揭示了太阳光是复合光的事实。
 
  1815年夫琅和费仔细观察了太阳光谱,发现太阳光谱中有600多条暗线,并且对主要的8条暗线标以A、B、C、D…oo。H的符号。这就是人们知道的吸收光谱线,被称为“夫琅和费线”。但当时对这些线还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1859年本生和基尔霍夫发现由食盐发出的黄色谱线的波长和夫琅和费线中的D线波长*一致,才知一种物质所发射的光波长(或频率),与它所能吸收的波长(或频率)是一致的。
 
  1862年密勒应用石英摄谱仪测定了一百多种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他把光谱图表从可见区扩展到了紫外区,并指出:吸收光谱不仅与组成物质的基团质有关。接着,哈托莱和贝利夕等人,又研究了各种溶液对不同波段的截止波长。
 
  并发现吸收光谱相似的有机物质,它们的结构也相似。并且,可以解释用化学方法所不能说明的分子结构问题,初步建立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以此推动了分光光度计的发展。1918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研制成了世界上夕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此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士很快在各个领域的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上一篇:首届“拓普杯”天津市大学生物理竞赛在南开大学举行
提示

仪表网采购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