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分辨率OCT揭秘正常衰老和早期黄斑变性的标志物
时间:2023-07-19 阅读:115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世界范围内老年人中枢性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老年性黄斑变性影响视网膜的多种结构,尤其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基底膜(BL)和Bruch膜(BrM)。RPE-BL-BrM这个名称的提出是为了适应AMD中新层和亚rpe - bl空间的出现,其中包含囊肿、1型黄斑新生血管和后遗症。
使用超高分辨率光谱域OCT (UHR SD-OCT)仪器对正常成人受试者和AMD患者成像,发现RPE-BLBrM复合物在普通OCT中被视为单一的高反射带,在健康的年轻成人和早期AMD的眼睛中可以进一步被分解为3个不同的带。该特征表现为分裂,其中两个高反射带被一个低反射带分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3个OCT带逐渐变得不均匀,在大多数正常的眼睛中,到六到七岁时,分裂是无法解决的。RPE-BL-BrM低反射分裂的可见性与年龄和AMD诊断密切相关,这表明其具有区分衰老和AMD病理的潜力。
通过比较早期AMD眼(N=19)和正常成人眼(N=63)的UHR SD-OCT亮度(B)-扫描结果,结合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结果,本研究探讨了RPE-BL-BrM分裂/低反射带与AMD诊断眼BLamD积累相对应的假设。虽然OCT成像缺乏区分BLamD和BLinD的分子特异性,但BLamD平均比BLinD厚3Â,因此在总厚度测量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还表明,年轻正常眼睛中的RPEBL-BrM分裂/低反射带可能起源于RPE的基底部分,其中包括其基底包膜的贡献。
近日,由MIT的James G. Fujimoto团队发表在Ophthalmology Science期刊的题为Ultrahigh Resolution OCT Markers of Normal Aging and Early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文章,利用UHR SD-OCT在微米尺度上可视化和测量外视网膜的变化,作为正常衰老与早期AMD的标志。超高分辨率SD-OCT可以提供一种临床成像工具,能够在体内和纵向评估AMD的关键病理特征,而这些特征通常只能在体外获得。RPE-BL-BrM的超高分辨率SD-OCT成像有望阐明正常衰老和AMD的发病机制,并为药物开发和治疗试验提供潜在的标志。
研究者选取了39名患者的63只眼睛进行实验,通过对1只年轻正常眼和1只患有早期AMD的老年眼的高分辨率组织学和透射电镜分析,发现了与衰老和AMD相关的典型变化。早期AMD(图1右列),基底褶积消失,新层出现。基底层流沉积在电子密度、织构和成分上与RPE- bl相似,并在RPE- bl内部积累,作为老化过程的一部分,取代或可能合并RPE基底包裹体。厚而连续的BLamD层可能作为RPE和底层ChC之间的运输屏障,有助于形成高风险软性囊肿、BLinD或两者兼而有之。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RPE basal lamina (RPE-BL), Bruch’s membrane (BrM) and choriocapillaris (ChC)
研究者使用UHR SD-OCT在正常和早期AMD眼睛的前瞻性横断面研究中研究RPE-BL-BrM分裂。UHR SD-OCT增强了外视网膜中反射带和低反射带的可视化,特别是当轴向尺寸扩大时,b扫描显示为线性灰度。这些视网膜外带从前到后依次标记为:紧靠EZ (IS/OS)前面的中等反射带(#i);在CIZ前方有一个中等反射带(COST) (#ii),具有较高的凹偏心能见度;在CIZ (COST)下方有一个薄的低反射带(#iii);在RPE-BL-BrM复合体前有一个中等反射带,仅在>可见;w0.5 mm偏心(#iv)。研究者选择使用数字来标记特征,而不是通过解剖或组织学结构。AP=apical processes of RPE; ChC=choriocapillaris; CIZ=cone interdigitation zone with RPE; COST=cone outer segment tips; ELM=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EZ=ellipsoid zone of the photoreceptors; GCL=ganglion cell layer; HFL=Henle fiber layer; ILM=inner limiting membrane; INL=inner nuclear layer; IPL=inner plexiform layer; IS/OS=photoreceptor 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 junction; ISel=ellipsoid zone of the photoreceptors; ISmy=myoid zone of the photoreceptors; NFL=nerve fiber layer; ONL=outer nuclear layer; ONLc=cone nuclei in ONL; ONLr=rod nuclei in ONL; OPL=outer plexiform layer; OS=outer segments of the photoreceptors; RPE=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BLBrM=RPE basal laminar-Bruch’s membrane complex.
研究者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中年和老年的正常眼睛使用UHR SD-OCT扫描,显示了视网膜在正常衰老过程中细微的变化。在年轻的正常眼睛, 29岁亚洲女性),所有高反射的视网膜外带都清晰地分辨出来,在几乎整个9毫米宽的视野中都能看到清晰的边界。在中年眼( 57岁白人女性),ELM、EZ (IS/OS)和CIZ (COST)的区分和可分辨性仍然存在,尽管ELM有增厚和不规则的外观。最后,老年眼视网膜外带逐渐变厚,不均匀,低反射带能见度大大降低。在老年眼睛中( 73岁白人女性),带#vi仅在颞侧的一个斑片状区域和视神经头附近的一个w1.2 mm宽的小段可见。
为了了解黄斑变性视网膜外带是如何改变的,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严重程度呈进行性发展非渗出性(干性)黄斑变性眼睛。在典型的早期AMD眼(71岁白人男性)中,值得注意的特征是明显的低反射带#vi,它可以在高反射带#v和#vii之间清晰地分辨出来。尽管年龄较大,这种高能见度仍然存在。类似的观察结果也出现在另一只早期黄斑变性眼视网膜下类瘤样蛋白沉积(85岁白人男性)。疾病阶段越晚期的眼睛所显示的病变与低分辨率普通OCT的结果一致。中度AMD眼凹下可见一群大中型结节(79岁白人女性)。OCT b扫描显示晚期干性AMD眼RPEWEISUO区域的特征性脉络膜超透射(77岁白人女性)。WEISUO的OCT形态学特征,包括ELM下降和外丛状层后的低反射楔;由于动态范围增强,后一特征在对数尺度b扫描中更明显。
正常老化和干性AMD眼RPE-BL-BrM分裂/低反射带可视性的定量分析。总体可见性百分比在图8A中绘制,与年龄组和AMD诊断有关。此外,还对中心黄斑区域(ETDRS中心-内部子场内的b扫描段)和外围黄斑区域(ETDRS外部子场内的b扫描段)进行了区域分析(图8B)。我们发现,在正常老化下,这两个偏心都显示分裂/带#vi可见度降低。此外,在正常的老年受试者中,研究者注意到黄斑的能见度急剧下降,而周围黄斑或全局的能见度较低。在所有分析的偏心中,AMD眼睛的分裂/带#vi可见度明显高于相同年龄的正常眼睛(P < 0.026)。在正常眼睛中,#vi带的中位厚度稳步下降,每年À0.041 mm(95%置信区间:À0.050至À0.032,根据线性回归,图8D)。早期AMD眼#vi带较年龄匹配组明显变厚(P<0.001,图8E)。低反射带#vi区域结合了厚度和覆盖率(即与能见度百分比相关联)。正常眼睛的横截面低反射带#vi面积减少(每年À380.3 mm 2, 95%置信区间:À449.6至À311.1,图8F),但在早期AMD眼睛中显著增加(P<0.001,图8G)。
综上,本研究表明,UHR SDOCT是一种有希望的模式,可以揭示与正常衰老和早期AMD病理相关的视网膜外改变。超高分辨率OCT有望为AMD的诊断、监测进展和治疗反应提供新的成像标记,并能够在体内研究AMD的发病机制,加快未来的治疗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