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温湿度传感器在智慧农业中的作用
时间:2020-08-22 阅读:981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物联网传感、网络等技术在农业行业,特别是农用装备领域的应用正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智慧农业是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结合,其中重要的是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器,既可以摆脱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实现田地、大棚、水产和畜牧等领域的远程科学监测,有效降低人力消耗。还能够利用科学分析提高整个农业抗灾抗风险的能力,提升农作物产量。农业传感器让传统的农业生产走向了智能化、自动化和远程控制化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目前,常用的农业传感器有光照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等,其中应用广泛的是温湿度传感器,那么温湿度传感器在智慧农业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满足作物生存条件
不同种类的蔬菜、果树、花卉对温度的要求都不同,比如不同种类的花卉开花所需的温度不同: 牵牛花、鸡冠花、凤仙花适宜开花温度在25℃~30℃之间,而虞美人、金鱼草、蜀葵等花卉适宜开花温度则在15℃~25℃之间。
同样的,不同种类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耐旱植物根系发达、吸水力强,叶片蒸发少,消耗的水分也少; 湿生植物根系吸水能力弱,叶片薄而大,水分蒸发消耗量大,多原产于热带、沼泽地带;中生植物则不耐旱、不耐涝。同类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种子发芽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幼苗生长期:根系小,抗旱弱,需经常保持土壤潮湿,但湿度不能过大;营养生长期:需水量大(包括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开花结果期:湿度低。
通过监测环境温湿度并及时调控,及时满足各类作物的生长条件,使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更高产,提高作物经济效益。
二、提高农作物吸收能力
温度特别是地温过低,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吸收能力。黄瓜在低于15℃的时候,会发生“花打顶”现象。地温过低,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低温低于12℃时,会影响植物对磷的吸收。通过对环境温度及土地的温度监测,及时调控温度,提高农作物的吸收能力。
三、促进农作物蒸腾和光合作用
低湿环境,会引起植物气孔关闭,减弱光合作用;低湿同时高温,会加剧植物的蒸腾,使植物暂时或失水萎蔫;高湿,会抑制植物的蒸腾,影响根系的吸收。使用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环境湿度,及时调控,使农作物处在适宜的湿度中,促进农作物的蒸腾和光合作用。
四、减少农作物的病害
农作物病害与温度的关系密切。农作物病原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一样,它们的生活和活动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叫做适温度。若温度达到这个范围,病原微生物活动频繁。超过这个范围,其活动就减少,后停止活动。
高湿环境也有利于病微生物的繁殖,温室内的湿度条件是引起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温湿度不仅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展,而且也影响农作物的抗病。使用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环境温湿度,及时加以干预,不给病原微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将病原微生物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