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调特高压争议 电力设备国产化大提速
时间:2008-03-05 阅读:1204
11月28日,对于两年来掌声和质疑声不断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国家*主管能源工作的常务副主任陈德铭首度在公开场合明确定调,并回应争议。
在当天召开的2006特高压输电技术会议上,面对来自19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陈德铭表示,是否发展特高压的技术,目前各界看法已经比较趋同,中国政府也做出了研究特高压技术和开展特高压试验工程的决定。
不过,“在特高压技术的某些适用领域,尤其是对交流特高压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出现的交流同步电网规模扩大,大电网如何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意见尚不一致,需要进一步讨论。”陈德铭强调,*领导多次要求,对特高压的应用一定要充分论证,并经过试验工程验证。
今年8月19日,经国家*核准,*公司晋东南-河南南阳-湖北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试验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全长653.8公里,静态投资约56.88亿元,计划于2009年建成投产。主要用于验证技术和考核设备,积累工程建设和运行经验。
这只是*公司力推特高压全国联网的起步工程。据该公司总刘振亚介绍,*规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覆盖华北—华中—华东的交流特高压同步电网,同时建设西南大型水电基地±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送出工程,共同构成连接各大电源基地和主要负荷中心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
有专家估算,要实现上述规划,需要建设输电线路5.25万公里,占地735万亩,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三条京沪高铁,是建国以来投资规模zui大的工程。
特高压电网被称为“电力高速公路”,是指由1000千伏交流和正负800千伏直流系统构成的高压电网。较之世界各国目前普遍采用的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网,特高压电网具有容量大、距离长、损耗低等优势,但其技术尚不成熟,耗资巨大,在电网安全、设备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存有不可忽视的风险。
从*公司2004年酝酿特高压项目开始,各界在学术和理论层面对特高压电网的争论不绝于耳。
*公司组织众多专家学者论证后认为,特高压在中国必要且可行,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需尽快开工建设;反对者则直言特高压风险巨大,试验工程未经充分论证就匆忙上马,会成为“晒太阳工程”。
今年以来,业界争论的焦点从特高压试验工程转移到*规模庞大的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规划,并且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上升到管理体制和改革路径的高度。
“全国范围的特高压同步电网建成后,电网安全存在较大风险,且输配难以分开,会在技术上强化*的垄断地位,这与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韩晓平说。
zui近两年,中国投资协会等单位的一批专家学者曾向*和有关部门上书近20份,强烈反对*盲目上马特高压电网。
两个月前,电力专家杨名舟向*提交了一篇标题为《推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电网,国之殇》的万字长文,直陈特高压电网从理论到实践的种种缺陷,呼吁制止交流特高压的试验和推广行为。
*高层随后做出批示,要求国家*进一步深入调研论证。
“我们觉得有讨论、有争论,通过讨论和争论来验证,这是好事。”在*公司主办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会议上,国家*常务副主任陈德铭邀请与会专家帮助中方继续研究论证特高压的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论证交流同步电网的合理规模和科学管理,使大家进一步统一认识。
在认识统一之前,原电力部部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陆延昌呼吁,各界应停止争论,专心致志地建好试验工程,通过工程实践来检验特高压技术和设备。
*院士郑健超也认为,试验工程完成后,是否要全面铺开特高压电网建设,还需要反复论证、比较各种输电方案和电压等级,并遵循国家统一的能源规划。
目前,*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试验工程已完成工程设计并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本报获悉,国家*日前批复了试验工程设备国产化方案和招标采购方式,明确要求主要设备应立足于国内制造,国产化率不得低于70。这一政策推动着本土设备制造企业成为工程建设的真正主角,这在近年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中尚不多见。
为给本土企业提供更多的空间,国家在特高压试验工程中明确禁止外资及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参与竞标。据*公司副总舒印彪介绍,特高压试验工程的招标工作已经展开,招标全部面向国内企业,在zui为主要的变压器和开关设备招标中,*没有向外方发出一份标书。
专家上书意见
●专家们zui为担心和坚决反对的,是花巨资建设像华北与山东联网那样的“晒太阳工程”。*公司推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电网,与几十年艰辛构筑起来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基础相抵触。
●*公司强推全国一张网,将削弱区域电网公司的主体地位,形成电网垄断体制。特高压交流电网一旦形成,全国一张网即宣告形成,垄断在技术上即形成屏障,区域电网公司即被架空,区域电网公司的体制模式和区域电力市场即失去依托,则从体制上、技术上*堵死了区域电网公司的发展之路,其大一统垄断体制将不可动摇,*关于电力工业改革5号文件确定的目标将无法实现,27年改革成果将功亏一篑。
●目前,电力工业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关键环节在长期作为改革、组织者和推动者的政府部门,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成为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必须下决心通过立法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及权力行使的程序,依法规范政府部门自身拥有的权力和责任,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政府决策机制和决策方式,确立权责对等的司法追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法治的决策机制和负责任、重服务、依程序的行政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