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超导重力仪检测技术规范》等三项团标征求意见

2022/4/11 9:11:17    34748
来源:仪表网
摘要:《多参量光纤地震观测仪器检测技术规范》等三项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根据《中国地震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现面向有关单位及专家公开征求意见。
  【仪表网 仪表标准】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等单位起草的《超导重力仪检测技术规范》和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单位起草的《欧弗豪泽多参量磁力仪检测技术规范》、《多参量光纤地震观测仪器检测技术规范》等三项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根据《中国地震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现面向有关单位及专家公开征求意见。
 
  《超导重力仪检测技术规范》
 
  超导重力仪是一种基于低温超导与磁悬浮技术的、测定相对重力变化的高精度观测仪器,是迄今为止性能稳定、观测精度最高的连续重力观测仪器,已经在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观测工作,取得了众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国内多家单位开展了超导重力仪自主研发工作,并在实验室实现了与先进水平相当的观测精度,具备相当好的应用前景。
 
  为了检测和评估超导重力仪的主要技术指标,促进这类仪器的实用化研究与应用,从我国地震系统重力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系统研究、广泛调研、观测试验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规范参考:GB/T 15464-1995 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20256-2019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DB/T 7-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重力台站;DB/T 23-2007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重力仪等文件编制而成。
 
  观测条件:
 
  观测室、观测墩、辅助观测系统、供电、通讯系统应符合DB/T 7-2003的要求。观测室应宜在环境温度变化小、周围无振动干扰、地基较稳定的室内;观测墩应不低于绝对重力基准站的设计要求;应配备气压、温度、湿度等辅助观测系统;应配备可实现(准)实时传输的通讯系统;应配备稳定的市电供应系统和8小时以上的应急电源,电源条件应满足电源参数要求。
 
  本规范规定了超导重力仪在地震观测中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本规范适用于超导重力仪的检测、评估和入网使用。本规范为超导重力仪提供性能指标要求和测试方法,规定该类仪器进入我国地震台网需要的低指标要求,同时为新仪器研发提供优化改进方向。
 
  《欧弗豪泽多参量磁力仪检测技术规范》
 
  欧弗豪泽(Overhauser)磁力仪是一类由质子(旋进)磁力仪的测量原理发展而来,以质子与电子双共振效应为基础的绝对磁力仪,并以其高灵敏度、高精度和高响应速度等技术优势,目前在国内外有着比较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精度地球物理观测设备研制》研发的多参量地磁绝对观测系统和高精度磁力仪,主要基于欧弗豪泽(Overhauser)效应传感器及偏置线圈系统,实现了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等多个地磁要素同步或组合观测。
 
  为了客观检测和评估欧弗豪泽(Overhauser)多参量磁力仪的基本特性,进一步促进其在防震减灾事业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基于我国地磁观测台网的发展需求,在广泛开展国内外技术调研、资料分析及台站对比观测试验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技术规范。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江苏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
 
  本规范参考:GB 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6587-2012 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GB 11464-1989 电子测量仪器术语;GB/T 18207.2-2005 防震减灾术语 第2部分:专业术语;GB/T 19531.2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第2部分:电磁观测;DB/T 9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磁台站;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等文件编制而成。
 
  本规范规定了欧弗豪泽多参量磁力仪在地震观测中的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本规范适用于欧弗豪泽多参量磁力仪研究、设计、检测、评估和使用。
 
  技术要求:
 
  使用条件:电源电压:AC 200V240V 或 DC +9V+13.8V,交流和直流供电应能自动切换;工作环境:温度范围-10℃40℃,相对湿度不大于 85%。
 
  性能指标要求:
 
  测量范围:总强度 F 测量范围:20,000nT~100,000nT。磁偏角 D 测量范围:0~±180。磁倾角 I 测量范围:0~±90。测量分辨力:总强度 F 测量分辨力应优于 0.01nT。磁偏角 D 和磁倾角 I 测量分辨力应优于 0.01。测量精密度:总强度 F 测量标准偏差不应大于 0.1nT。磁偏角 D 和磁倾角 I 测量标准偏差不应大于 0.1。
 
  《多参量光纤地震观测仪器检测技术规范》
 
  近年来,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发了一系列高精度的面向地震监测与应用的光纤地震观测仪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高精度地球物理观测设备研制》的最新成果之一,基于光纤光栅的多参量光纤地震观测仪器,以其较高的分辨力和观测精度,较大的动态范围和工作频带,以及较快的响应速度,可以实现对洞体应变和温度的同时测量,具备了一定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为了检测和评估多参量光纤地震观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进一步促进这类最新研究成果的实用化研究与应用,从我国地震系统监测预报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进行系统研究、广泛调研和野外对比观测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本规范参考:GB/T 19531.3-2004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第3部分:地壳形变观测;GB 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6587-2012 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DB/T 21-2007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常用技术参数表述与测试方法;DB/T 31.2-2008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地壳形变观测仪 第2部分:应变仪;DB/T 8.1-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等文件编制而成。
 
  测试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纳米平移台:位移量程应不小于5μm,线性度误差应不大于0.5%,重复定位精度优于0.5%FS;b) 手动平移台;c) 标准器:一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不确定度应不大于±0.05℃;d) 精密测温电桥:最小步进值不大于1×10-4Ω,相对误差应不超过2×10-5;e) 恒温水槽:温度范围为5~75℃,工作区域水平温场应不大于0.005℃,温度波动稳定性应优于0.001℃;f) 恒温油槽:测温范围为80~200℃,工作区域水平温场应不大于0.01℃;g) 水三相点瓶(或冰点器);h) 四点开关:标准器专用,寄生电势小于0.4μV;i) 恒温箱:温度调节范围-25至125℃。
 
  本规范规定了多参量光纤地震观测仪器的性能指标要求及测试方法。本规范适用于多参量光纤地震观测仪器的检测、评估和入网使用。

全部评论

上一篇:《精密数字测温仪校准规范》征求意见

下一篇:《磁矩测量仪校准规范》等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