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下游】导读: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AI已经开始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从电话客服到柜台结账,似乎许多机械化的应答式操作,AI都可以完成。但事实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缺乏共情能力”“无法识别特殊口音”“对待老年人操作不友好”等问题却依旧频繁存在,而无论是因为企业AI的定制化程度地,还是确实性能欠缺,其结论都是AI影响了用户的直接体验。
其实,如今的AI在大数据学习帮助下,在物联网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发展下,已经从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成了一套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庞大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涉及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模块,也同时涉及到了数字计算、语言处理、联想应答等计算机算法。并且,从理论上来说,只要AI的推算速度足够快,容量足够大,学习的内容足够多,它就足够强大。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让AI听懂人话,难点似乎只是将各种语言(包括方言)的语言逻辑、语言习惯都让AI“记住”,AI就可能听懂几乎所有的语言,但事实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尽管语言是富含逻辑的,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这个逻辑是可以被打乱的,并且会伴随着对象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我国方言非常多,AI想要准确地识别每个人说话的内容,并根据内容做出翻译,对于其计算机的分析能力以及信息储备量的要求都非常高。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人工智能追求的是温情且有交互性的交流方式,这就意味着要让AI具有“人情味”。事实上,即便是目前技术实力非常高的AI,想要实现从人类感情的角度去思考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想让AI真正意义上的听懂人话,还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呢?问题的关键其实还是技术本身。AI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其核心内容围绕的是学习和计算,学习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则需要足够优秀的硬件加持。其实,我们目前每个人的手机里就带有AI,功能上的强弱罢了。所以,想要发展AI技术,硬件上尤其是芯片这款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便是一些细节的打磨,包括我们要区分哪些是AI可以做的,哪些是AI无法完成的。然后通过辅助化的模块,优化AI的工作过程帮助AI实现这些工作。
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从始至终都应该明白不要神化AI这一点。或许AI在知识竞技项目上给了我们非常亮眼的表现,但是实际生活不只是通过思考一点来完成的,许多工作也容不得丝毫的失误,因此,发展AI需要的事根据问题脚踏实地的做出解决。最终,通过成熟的技术,将低成本、高效益、广范围AI联用产品普及到生活中。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