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产业】导读:8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植被病虫害遥感大会在线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等联合主办。
粮食和林草安全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病虫危害形势日益加剧,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冲击。
大会以“遥感助力绿色智慧植保”为主题,以作物、森林与草原等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需求为导向,涵盖遥感、农学、林学、草业、植物病理、昆虫学、生态、环境、计算机、大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围绕空间信息技术在植被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防控中的应用,涉及作物、森林与草原等病虫害,深入探讨相关理论、方法、模型、系统、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学、研融合,推动我国植被病虫害遥感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广,激发学术思想碰撞,探讨空间信息技术在植被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领域的学科融合和技术创新。来自39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农业研究院、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等单位联合主办。
周晋峰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大会争鸣开放的包容性态度以及各位专家学者在植被病虫害防治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和辛勤付出。周晋峰指出,植被病虫害防治不只是病虫害防治这一单方面的内容,它还包括碳达峰、碳中和以及气候变化的内容,还包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只是在保护区的保护,在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尤为重要,这都和植被的科学、 植被的病虫害问题以及遥感技术密切相关。
遥感监测与气象数据结合 可让病虫害防治更“智慧”
说起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往往是植保部门测报人员手拿着小本子,站在田间,通过目测的方法,“以点代面”估测田间病虫害情况。如今,这种传统的作物病虫害诊断和监测方法已不能满足大范围精准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与传统监测方式相比,遥感技术作为一种监测范围广、速度快、非接触、无破坏、无污染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且遥感信息具有覆盖面积大、探测周期短、数据丰富、现势性强等优势。生产需求迫切、集约化经营发展、低空空域放开、高分卫星发射,这些都使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成为一种趋势。
遥感监测离不开气象数据的支撑。农作物病虫害从小范围发生到暴发或流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特点、作物品种、种植习惯以及防治措施等。不同病虫害的发生,对应着不同的气象条件,比如气温、积温等。农作物病虫害一般发生在高温、高湿以及作物生长旺盛的地方,所以对病虫害的监测离不开作物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监测。这就需要气象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撑。
将多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纳入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是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的重要思路。近年来,随着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病虫害提供了宝贵契机。将多源遥感数据与气象、病虫害调查数据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农业病虫害监测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
作物病虫害预测仅依靠气象台站观测的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气象台站主要以在百叶箱中的温度作为气温的观测值,与在土壤含水量不同、作物长势不同的地块中测得的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观测数据还需要结合遥感反演。
受病虫害影响的农作物光谱反射率会发生变化,这是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的理论基础。在发生病虫害时,农作物叶片内的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养分和水分吸收等机能衰退。高光谱遥感利用波长范围宽、波段众多和光谱分辨率高等优势,可以实现光化学相关参数和病害严重度的反演。早期病虫害预报主要基于不同病虫害特性、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气象因素动态监测(将气象监测数据与遥感反演数据相结合)、病虫害发生发展模型、地面传感和调查验证开展。
不过,遥感监测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还需要结合其他措施才能形成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控。作物病虫害的科学防控需要在综合预测预报结果的同时,要加强分区防治与管理。此外,开展防控知识宣传,推进作物病虫害防治立法等也十分有必要。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报、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