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在固态体系实现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磁测量
- 2021/8/18 15:15:27 20009
-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仪表网 仪表研发】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教授杜江峰与教授石发展等,基于金刚石固态单自旋体系,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磁测量。相关研究成果以Beating the Standard Quantum Limit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with Solid-State Spins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测量是人类认知自然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物理过程,精度受到物理规律的限制。较多测量行为均受到“标准量子极限”(Standard quantum limit)的限制,而这并非最本质的极限,可以利用量子纠缠突破这一限制,并逼近更根本的极限——“海森堡极限”(Heisenberg Limit)。离子阱、原子系综、光子等体系均已展示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能力,部分已应用于光钟和引力波探测等领域。
一种近期发展起来的固态单自旋体系——金刚石中的氮-空位色心(NV色心),得益于固态晶格的保护,可较好地工作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基于NV色心这种原子尺度的传感器,研究已实现单分子磁共振探测以及纳米尺度的磁成像等。然而,固态晶格在保护NV色心的同时,其本身相较于真空也是一种更复杂、混乱的环境。这使确定性地制备自旋纯态、高保真度的自旋操控等均变得困难,在该体系上虽有部分与标准量子极限相关的工作,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仍未实现。
为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实验上需要同时在氮-空位色心的电荷态初始化、电子自旋初始化、核自旋初始化、微波射频脉冲操控和自旋测量等方面达到高保真度,具有较高的难度。研究团队综合发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在初始化方面,在室温下确定性地实现了NV电荷态、电子自旋态以及核自旋态的联合初始化;通过前选择反馈控制的方法,对电荷状态进行确定性的制备,将NV-比例从74.3%提高到99.42%;采用脉冲光极化的方法,将电子极化度从使用连续光照射下的90%提高到97.74%,该方法与电荷态初始化可同时兼容,可在几乎不破坏电荷态的情况下完成对电子自旋态的初始化。在量子操控方面,实验使用了形状脉冲的操控方法代替简单的方波脉冲,非局域门的保真度估值超过了0.99。在实验条件方面,实现了0.5mK的温度稳定性和1ppm的磁场稳定性。
基于以上技术,科研人员在基于NV色心的固态自旋体系中突破了标准量子极限。在真实噪声环境下,利用双量子比特和三量子比特对相位的测量,其灵敏度分别突破了标准量子极限1.79 dB和2.77 dB;利用双量子比特对真实磁场的测量,其灵敏度突破了标准量子极限0.87 dB。
该研究采用的技术有较多实际应用,例如可以进一步提高单个NV色心的测磁灵敏度,基于单自旋初始化、操控、检测等各项技术的提升可使单个NV色心自旋的测磁灵敏度优于1nT/Sqrt(Hz)。更高的灵敏度可以让我们更快速、更精细地对目标进行精密检测,这对NV色心在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新现象新规律的发现。该工作发展的技术可推广到其他固态自旋体系,对于固态体系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中科院和安徽省的资助。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