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芯片何时实现自主可控?半导体产业努力突破壁垒

2021/7/12 16:03:21    27261
来源:仪表网
摘要:如果要给2021年上半年的汽车产业定个关键词,“芯荒”肯定跑不了。缺芯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整车生产“阵痛”旷日持久。
  【仪表网 仪表产业】如果要给2021年上半年的汽车产业定个关键词,“芯荒”肯定跑不了。缺芯的日子仿佛没有尽头,整车生产“阵痛”旷日持久。缺芯倒逼着芯片自主可控,加速芯片本土化也再度成为了业界焦点。
 
  “缺芯”倒逼汽车半导体加速自主化
 
  新四化浪潮下,国内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快速崛起,催生了汽车半导体发展新机遇。“未来,一辆汽车上的半导体将达到6000-10000个。”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Thomas Manfred Müller曾公开表示。“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L4的水平,半导体在一辆车里的价值还有望翻3倍。”
 
  在这种巨大的需求下,汽车半导体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扩大。然而提到中国本土企业能够把握在手里的份额,直到现在仍微乎其微。截至目前,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仅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本土汽车半导体供应链高度依赖国外厂商。
 
  还有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涉及到的半导体也仍然是国外厂家占绝对份额,中国占比是相对比较低的。而且国内厂家主要聚焦在低端的电源、分立器件、逻辑器件等领域,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所以很尴尬的现状是,国内汽车芯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度依赖进口,并且直到现在仍没有明显的改善。汽车芯片的进口额从2016年到现在始终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2020年中国芯片进口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超过石油1倍。
 
  正因为如此,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主要半导体厂商产能持续吃紧,由“芯荒”引发的汽车产业停工停产危机也在不断扩大。受缺芯影响,2021年全球汽车预计将减产超400万辆,其中国内市场全年预计减产超过60万辆。
 
  自主车用芯片为什么“爬不起来”
 
  芯片生产之路始于设计。虽然产业链上游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及IP供应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产值占比虽小,但地位极其重要,而这恰恰也是中国的短板,中国芯片产业从一开始就被卡住了脖子。
 
  制约我国芯片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还有两点:
 
  1、56%的晶圆制造产能集中在中国台湾和日韩,封测则集中在东南亚,国内生产能力缺乏;
 
  2、国内测试、认证机构较少,国家标准体系不健全。
 
  中国是个制造大国,但在最上游的“晶圆制造”领域却迟迟未攻克。打蛇打七寸,晶圆制造就是汽车芯片的“七寸”。事实上,过去这些年,中国一直在芯片上不断扩产,2020年已经占据全球芯片产能的15%,仅次于中国台湾、韩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下这15%的产能的构成。其中60%的产能其实是由外资贡献的,中国本土企业的产能只占不到40%左右,即总全球芯片总产能的6%。
 
  中国至少还需要8个现有中芯国际产能,才能改善当下的芯片供给状况,因为中国芯片需求太高了。此外,在产品层,国内大部分芯片公司对ISO 26262标准的接触还不深,目前仅有极少数公司通过了该体系认证。国内的车规芯片厂商在2010年时就只有几家;2015年10家左右,但多集中在后装市场;2020年的时候成长到了40家;而到6月为止,统计大概有70家车规芯片厂商,250种准车规芯片。
 
  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车规芯片其实“名不副实”。目前国内大部分芯片公司对ISO 26262标准才刚刚开始接触,可能只有极少数公司刚通过了ISO 26262体系认证,但是芯片认证可能现在还正在进行。
 
  这反映在产品上,主要是相关的测试认证十分不完善。在由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设计联盟牵头做的汽车电子创新产品目录中,73家单位的293款产品里,就只有25家提供了38份AEC-Q100报告,绝大部分的产品在AEC-Q100合规性测试验证方面都不完善,这显然不符合汽车电子的严格要求。
 
  另外,芯片行业上游存在一定技术壁垒,与消费类芯片和一般工业类芯片相比,车规级芯片开发难度更高,工作环境也更严苛,由于涉及到人身安全,还要求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从源头上遏制了一些本土企业的积极性。像使用环境,汽车芯片比传统工业类和消费类芯片更加严苛,设计寿命差别大,消费类芯片只考虑三年生命周期就可以了,三年之后可能就换代了。但是汽车芯片必须维持十年以上的生命周期,还有20万公里的寿命要求,温湿度要求都跟传统的消费类电子不一样,产品良率还要高。
 
  本土半导体产业的突围路径
 
  在疫情的大环境下,芯片国产替代不再是一句口号。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芯片等细分领域,已有一些自主芯片公司开始展露头角。因为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逐步演进,对芯片的种类和功能要求会不断变化,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域,甚至进入车载计算机的时代,可能会需要集中度更高、性能更高、算力更大、功能安全要求更严苛的芯片,围绕核心大算力芯片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和供应链体系,这给我们这些新进入的芯片创业企业提供了机会。
 
  智能座舱芯片是前哨战,自动驾驶芯片才是国产超车战争的制高点。在自身研发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有企业还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来快速覆盖产能资源。中国有望在未来10年增加约40%的新产能,成为全球大的半导体制造基地。
 
  国家层面也认识到,完整的产业链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正在积极利用政策“东风”引导半导体产业。恰逢十四五开局之年,浙江、山西等多地先后发布“十四五”规划,点名着重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国家也在十四五重申了科技兴国战略以及扶持半导体的计划,芯片“内循环”投资布局正在如火如荼上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以市场化投资的形式推动该产业的发展。据悉,国家大基金一期从“强长板、补短板”的角度出发重点投资了52家公司,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国家大基金二期进一步针对半导体行业的薄弱环节(成熟制程晶圆制造)进行突破。目前大基金二期公开投资项目已超过10个,总投资金额已超300亿元。
 
  突破很难,但是一旦突破,光是庞大的中国市场就足以成就一家超大型企业。
 
  资料来源:盖世汽车网

全部评论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智能测量仪迈入数字化之路

下一篇:机器人机器视觉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