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我国粮食储藏综合损失率降至1% 仪器仪表助力可不小

2021/5/25 14:37:34    31120
来源:仪表网
摘要:民为国本,粮为民本,粮食安全关乎着每一个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
  【仪表网 仪表深度】“粮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简单来说: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0%还要多、但耕地只占世界的7%左右,土地资源不足、水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民为国本,粮为民本,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据了解,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形势喜人。
 
  但是在“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其中:因虫霉鼠雀造成储粮损失400亿斤以上;流通损失损耗逾150亿斤;消费习惯误区过度追求亮、白、精造成加工损失130亿斤以上。
 
  “舌尖上的浪费”更是惊人,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价值达2000亿元,折合食物约6000万吨,足够养活2亿人,粮食产量的提高,并不代表着其增量是成正比的,如果我们浪费的比增加的还多,一减—扣,损失的更多。因此,爱粮节粮很重要,粮食储藏安全亦重要,我国一直在降低其储藏损失。
 
  我国粮食储藏综合损失率降至1%
 
  我国是世界产粮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做好粮食储藏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军需民食,也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传统储藏技术下,粮食贮藏、保管难度大,诸如麦子、大米、玉米等粮食很容易吸湿、呼吸旺盛,出现粮堆表层温度高,加速粮食变质、发霉等现象。
 
  千百年来,我国粮食供应经历了长期短缺的历史,粮食储藏条件较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粮食工作,经过几代粮食人的努力,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及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储藏体系。我国在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取得了明显的减损成效。
 
  在粮食储运环节,广泛应用“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储粮新技术,推广应用气调储粮、低温和准低温储粮等技术,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仪器仪表助力可不小。
 
  护“粮”安 仪器仪表来助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AI等新兴技术深入发展与应用的催动下,把新技术和大数据应用使用在粮储方面,正成为粮储企业深度改造传统粮库,节粮减损的重要发力方向;还可综合应用了智能气调、智能通风、传感器、射频识别等多项技术,并且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改造传统粮库,节粮减损,让粮食更加优质、绿色、安全。
 
  此外,采用自动控温储粮技术,通过检测贮藏温湿度,并进行相应调控来避免粮食劣变的目的。随着储粮科技的快速发展,低温储粮、内环流控温等先进储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在粮食储存环节加强科技投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在粮仓内安装气体传感器实时检测仓内气体的浓度:通过磷化氢气体传感器,可以在熏蒸期间实时检测磷化氢气体的浓度;通过氧气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仓内氧气浓度,为低温低氧储藏提供依据,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等等。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仪器仪表保障粮食安全。

全部评论

上一篇:隧道巡检机器人守护交通安全 “机器换人”前景可期

下一篇:房屋安全问题不可忽视 仪器仪表“把脉问诊”建筑物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