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下游】近年来,伴随着深度学习、语音识别等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愈发密切。人工智能带来的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产业风口和机遇。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受到的支持和青睐不少,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人工智能视为战略性产业。
但是,人工智能并非只带来利好,有时其也带来担忧。作为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就像是潘多拉魔盒,外观虽然精美,让人爱不释手,可一旦打开也可能释放厄运。目前,随着人工智能渗透到医疗、教育、制造、金融等行业之中,其隐私、数据、偏见等问题的显现,已给整个社会带去不少隐患。
比如这两年,人工智能加持的网络诈骗越来越多,便让人们防不胜防、损失惨重;同时大量企业数据频频泄露,也让用户隐私暴露于危险之中;此外,智能机器人时常出现的意外伤人事件,也让人身安全遭受威胁;以及“机器换人”带来的失业恐慌,也持续弥漫在各行各业和不同领域。
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人工智能带给人的忧虑重点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安全威胁,包括对未来、对人身、对数据、对隐私的各种安全;其二则是伦理和法律挑战,因为人工智能时常跳脱于现有法律和伦理道德之外,缺乏完善的监管与限制。基于此,要想让人工智能迈向成熟,就需要通过治理趋利避害。
目前,在这方面的行动欧盟已经走在前列。4月21日,欧盟提出了全新的人工智能法规,旨在解决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具体风险,并在全球范围内设定最高
标准。在保证人们和企业的安全与基本权利的同时,加强欧盟对人工智能的吸收、投资和创新。新的法规将人工智能依据风险高低进行了分类治理。
其中,具体包括不可接受的风险、高风险、有限的风险和最小的风险。按照新规,被认为对人们的安全、生计和权利有明显威胁的人工智能系统将被禁止;被认定为高风险的人工智能需受到严格管控;对于被认为有限风险和最小风险的人工智能,则进行一定干预和不做干预。每个风险法规都举了相应例子。
据了解,早在2018年时,欧盟就已经发布过一项人工智能法规,名为《欧盟AI协调计划》。相比该计划,新的法规通过机械条例让相关规定更加明确,透过允许文件的数字格式和调整中小企业的合格评估费用,简化了企业的行政负担和成本,确保了与欧盟产品立法框架的一致性,让人工智能治理再度升级。
不过,新法规的出台并非总是受到欢迎,对于欧盟内一些企业来说,就提出了对于新法规的担心。不少企业认为新法规会增加AI成本,适得其反限制或打压自身科技创新。毕竟,在新法规划定的高风险领域,包括了不少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同时根据法规,违法企业最高面临年营收6%的惩罚,过于严厉。
结合这一事实,或许欧盟的人工智能治理和法规建设,还需要更加完善、更加符合需求!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