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互联网时代,守护您的“脸安全”成为关键

2020/11/4 14:08:07    23805
来源:仪表网
摘要:手机解锁、账单支付、车站进站……“刷脸”成为当下广泛便捷的证明身份的方式之一。近日,一条“面具可代替人脸解锁手机”的报道,让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再次被关注。
  【仪表网 仪表下游】手机解锁、账单支付、车站进站……“刷脸”成为当下广泛便捷的证明身份的方式之一。近日,一条“面具可代替人脸解锁手机”的报道,让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再次被关注。人脸识别技术真的不安全吗?是什么导致“你的脸你说了不算”?新技术应用推广阶段,如何兼顾效率与安全?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科研人员以使用率较高的人脸识别解锁手机进行测试发现,用面具可代替人脸解锁手机,且面具的制作成本并不高。有网友回复称“公司刷脸打卡上下班,手机照片一扫,照样可以”,还有网友说“在脸上贴了锡纸,只露出眼睛,某政务系统也给判定通过。”
 
  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可见光图像的人脸识别,这也是人们熟悉的识别方式,已有30多年的研发历史。但这种方式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尤其在环境光照发生变化时,识别效果会急剧下降,无法满足实际系统的需要。解决光照问题的方案有三维图像人脸识别,和热成像人脸识别。但这两种技术还远不成熟,识别效果不尽人意。
 
  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基于主动近红外图像的多光源人脸识别技术。它可以克服光线变化的影响,已经取得了识别性能,在精度、稳定性和速度方面的整体系统性能超过三维图像人脸识别。这项技术在近两三年发展迅速,使人脸识别技术逐渐走向实用化。
 
  专家认为,人脸信息作为个人信息中敏感的一类“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需进一步以立法立规、制定标准等方式,对其应用安全加以引导。
 
  “虽然网络安全法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但对于信息的使用、存储、运输、管理不够细化。”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颜三忠建议,顶层设计应尽快建立从人体生物识别技术层面制定的各个行业应用的标准体系。
 
  正在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虽明确了安装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但哪些情形属于必需也应进一步明确,谁能安装设备、如何审批也需细化。
 
  网络安全法中规定的“告知—同意”规则也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失去意义。“很多民众对于人脸识别的认知不够,技术提供方有义务充分告知风险,且不得以个人不同意采集信息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颜三忠认为,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让被采用者享有应有的知情权,且有权撤回。
 
  通过预防性制度来确保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安全边界是当务之急。受访人士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也可作为初筛环节,综合其他信息进行比对来降低误判风险。
 
  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用于政府、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等领域。例如,一位储户走进了银行,他既没带银行卡,也没有回忆密码就径直提款,当他在提款机上提款时,一台摄像机对该用户的眼睛扫描,然后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用户身份鉴定,办理完业务。这是美国德克萨斯州联合银行的一个营业部中发生的一个真实的镜头。而该营业部所使用的正是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中的“虹膜识别系统”。

全部评论

上一篇:5G发展势头良好,应用领域逐渐拓宽

下一篇:无人机测绘持续升温,未来发展将走向何方?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