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产业】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包罗万象的地球上,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广阔无垠、变幻莫测的大海,总是会引发我们的美好想象。了解海底地质构造、知晓海底资源的分布状况,对于海洋科考和海洋物种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人,一条船,飘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似乎拥有了几分孤勇与浪漫,这也是多年前海洋科考的生动写照。受配套设备落后、专业技术缺乏等因素限制,海洋可靠往往耗时费力,但是进展甚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建设突飞猛进,在太空观测、深海探测等科研领域的攻关力度不断加大,前沿科技、智能装备等也成为了深海探秘的“奇兵”。
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始借助前沿科技来开展海洋科考及深海探测活动。例如,智能遥感在深海探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陆地不同的是,深海地质结构复杂、温度变化大。在利用深海潜水艇、科考调查船进行深海科考活动时,如果不借助智能遥感、卫星定位等技术的话,则科考船很有可能迷失方向。
综合采用GPS、卫星导航、智能遥感、空天地海一体化技术等,正从不同侧面重塑着海洋探测的原有格局。而智能装备的运用,更像一只火把,照亮了深海科考的漆黑角落。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再加上物联网传感设备、水下机器人等“法宝”,深海探测就更加如虎添翼了。
放眼,主要从事极地、海洋与气候方面的研究的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已经开始尝试用机器学习图像分析介入,寻找藏在太平洋海域下的矿产锰结核。他们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综合分析水下机器人回传来的图像,分析出藏有锰结核的海床形态,再推算陌生海域藏有矿产的几率。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下勘探的效率。
国内胡泊海洋等水环境的监测与治理,同样也离不开大数据、遥感监测等技术。近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环境遥感学科组研究人员,采集两千多个水体样品,再结合遥感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红蓝波段比值的估算水体透明度遥感模型,实现30米分辨率全国湖泊水体透明度遥感反演(运用
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特性的探测),这也从一定层面上验证了遥感等技术在地理环境监测方面所具备的应用价值。
深海作为天然基因资源库,无疑蕴藏着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生物学基础研究、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规范化建设、生物资源应用潜力评估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多项成果。接下来,加快采用“黑科技”手段探明我国深海自然资源的储量及分布状况,做好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将为我国海洋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能量。
进无止境,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怠慢松懈往往会导致前功尽弃。值得欣喜的是,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个别领域的水平。比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经可以下潜到7000多米的深度,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少见的。
静默如海。众多科学家的发声与钻研,正让深海这片神秘的领地不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每一种前沿技术的突破与进步,都在彰显着我国在开拓海洋领地、维护海洋安全、探明海洋资源储量等方面的信心与决心。2020年,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海洋科考领域,我们期待能有更多惊喜出现!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