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地质地球所研究镁析出的过程得出地核早期演化图景

2020/5/3 19:31:23    12062
来源: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摘要:古地磁研究表明,地磁场已经持续运转了至少35亿年,其早的起源时间甚至可以追溯至42亿年前(Tarduno et al., 2015)。
  【仪表网 仪表研发】古地磁研究表明,地磁场已经持续运转了至少35亿年,其早的起源时间甚至可以追溯至42亿年前(Tarduno et al., 2015)。地磁场由地核“发电机”产生,通过地球外核中液态铁的对流驱动。标准模型认为地磁发电机能量源由四部分组成:(1)地核冷却;(2)内外核边界的轻元素释放;(3)放射性元素衰变;(4)地球的进动。但是,第一性原理计算和随后的高温高压实验表明地核的热导率比原来估算的高很多(Pozzo et al.,2012;Ohta et al.,2016)。地核具有高热导率的后果是标准模型中的能量会通过热传导的形式耗散掉,从而没有足够的能量去驱动对流,导致地磁场的能量严重缺失。这一问题被称为“新的地核悖论”(New Core Paradox;Olson, 2013)。
 
  O'Rourke and Stevenson (2016) 提出从地核中析出的镁可以作为标准模型之外的地核发电机能量源。镁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亲石元素,不会进入到地核中,但他们提出通过大撞击能够将大量的镁在地球历史早期挤入地核中。他们认为镁在地核中的溶解度强烈依赖于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镁可以随着大撞击提供的高温大量进入到初始地核中。之后,随着地核的逐渐降温,镁逐渐析出,为地磁场提供能量。这一假说巧妙地将大撞击、核幔分异、岩浆洋演化、地磁起源等地球早期重大事件结合了起来。该假说的核心关键是镁的溶解度是否具有强温度依赖性,以及镁的析出是否能在35亿年前开始为地磁场提供足够的能量。针对这些关键问题,目前仍然有较大的争议(如Badro et al., 2016;Du et al., 2017)。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刘为一与导师张毅刚研究员等,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的计算,获得了大量镁的配分系数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地球早期的形成演化历史。结果显示镁的配分系数强烈依赖于温度。根据获得的镁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结合根据古地磁强度数据建立的地核热演化模型,他们发现镁能够在35亿年前开始析出并为地磁场提供足够的能量。他们进一步模拟了镁析出产生的磁场随时间的演化,发现其很好地符合了古地磁强度的长期变化趋势。该项研究为地球早期地磁场强度变化提出了新的解释机制,即磁场强度的突然增大然后逐步走低可能代表了镁析出产生磁场的典型特征,随后磁场的再次突然增强可能代表了内核开始形成,地磁场获得了新的能量源。据此,他们建立了早期地核演化图景。
 
  研究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研究受中科院先导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全部评论

上一篇:以色列研发出基于超声波的设备互联技术

下一篇:压力诱导的声子瓶颈效应研究获进展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