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臭氧空洞恢复预计推迟 减少氟氯烃排放刻不容缓

2020/3/24 11:03:22    16370
来源:仪器网
摘要:提起臭氧,可能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一物质并不关心。实际上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它能够有效吸收会对DNA造成损害的紫外线。
  【仪表网 仪表产业】提起臭氧,可能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一物质并不关心。实际上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它能够有效吸收会对DNA造成损害的紫外线,保护生存在地球表面的诸多生物。同时,臭氧还是自然界较强的氧化剂之一,具有良好的氧化性和杀菌性能,是食品行业、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及医疗行业所用的主要杀菌物质之一。
 
  据了解,臭氧主要分布于地面到70千米高空的大气平流层中,通常在中纬度地区24千米的高空其浓度较高,由此向极地递减。早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就有学者发现地球表面的臭氧层浓度在逐渐减少。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到臭氧层空洞,证实了这一观点,并引起各国的重大关注。臭氧浓度减少会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更强、更多,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而且也会威胁到人类与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
 
  而关于“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的,也一直是困扰着众多科学家的问题之一。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包括人为影响、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的自然现象、区域性天气动力学过程。其中,人为影响是现阶段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看法。在人为因素中,被排放到空气中的大量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氟氯碳化物等人造化学物质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在认识到臭氧层浓度减少将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后,各国迅速采取了有效的补救措施。为避免工业生产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臭氧层造成损害,1987年9月,联合国邀请其所属的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著名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协定中对一些氟氯碳化物的排放和防治进行了严格要求。得益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生效,南极臭氧层空洞在本世纪不断缩小。
 
  然而近日的一项研究却证实,人类在修复臭氧空洞这一事项上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并不如预想的快。据科技日报报道,17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了一项科学研究称,一些较为老旧的装置所排放出的氟氯烃可能超出了人类此前的预估,这将导致南极臭氧空洞的修复推迟。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明显的排放来源。
 
  在造成臭氧层浓度下降的氟氯化合物中,氟利昂是影响为显著的一种。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等,氟利昂曾被广泛用于冰箱、灭火器、聚苯乙烯泡沫等的生产。根据议定书的规定,大部分国家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停止使用氟利昂,但一些已投入使用的老旧设备仍旧在排放氟氯烃。因此,当下更为要紧的就是找出这些具体的排放来源,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降低这类化合物的排放量。相信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出这些化合物的排放来源,进而提供更加完善的治理方案。
 
  从原始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难以逆转的破坏。臭氧层对于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的生存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正因如此,修复它的意义才更加深远。
 

全部评论

上一篇:食品检测车“上门”抽检 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

下一篇:城市环境规划带来非常时期的一抹春意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