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产业】丝绸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生产的一种纺织产品,作为我国古人辛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开启了中外大规模商贸交流的篇章,是我国古今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然而,对于丝绸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经过我国学者对于古代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的研究,目前较为可靠的一种结论是蚕桑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近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仰韶时代丝绸发现的新闻发布会,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宣布,经过郑州市文物部门的研究和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判定,确认此前在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的文物为丝织物,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家蚕,证实了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应用育蚕制丝技术这一说法。研究人员推断,我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可能在黄帝时代,丝绸之源为郑州。
作为一种精美的纺织材料,丝绸因其良好的光滑性、柔软性、轻薄性以及散热性而流传至今,贯穿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古代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及科学技术等产生了众多复杂的关联。因此,分析研究丝绸等纺织品文物对于延长其寿命、准确解读文物的历史信息,研究古代的服饰制度、文化礼仪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服饰原料,纺织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紧裹尸身,污染比较严重、复杂,因此成为脆弱、不易保存的一类文物,这也加大了其保存和检测分析的难度。
目前来说,纺织品文物的
分析检测主要包括纤维、组织、染料颜料、埋藏过程中附着污染物种类及年代测定等内容。目前我国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纤维、组织、染料颜料的分析检测方面,而对污染物及出土纺织品的年代测定较少。
在纤维种类的鉴定方面,主要采用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鉴别。近红外光谱方便快捷、准确,不破坏样品而且不消耗化学试剂,通过扫描纺织品文物的近红外光谱,就可以得到纤维的组成结构与成分,因而成为文物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文物组织结构的鉴定中,主要采用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其裂隙、断口,进而确定丝织品的相对老化程度,并对老化因素进行分析。但显微镜和电镜只能对文物进行定性观察,结合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等技术才能够得到老化程度的量化指标。
色谱法和光谱法可用于分析纺织品文物染料的检测分析,其中高效液相色谱要更加常见,但更为先进的则是通过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的技术,这一检测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分析灵敏度和更加详细的染料分子结构。常用于染料鉴定的光谱法有紫外可见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全内部反射激光分光法及质谱法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检测的设备和手段也更加精细、准确,这为文物保护、分析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这些研究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变迁。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百科)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