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过程工程所研发纳微颗粒新剂型 实现酶分子递送

2019/11/27 8:34:14    14252
来源:过程工程研究所
摘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基于无定形金属有机框架开发出一种新剂型,可实现酶分子的细胞内递送和催化。
  【仪表网 仪表研发】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基于无定形金属有机框架开发出一种新剂型,可实现酶分子的细胞内递送和催化,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细胞代谢产物的原位检测。该工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纳微颗粒为生物剂型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团队研究员马光辉和魏炜等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和创制了一系列纳微颗粒新剂型,成功用于肿瘤、糖尿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工作相继发表于Nat Mater 2018, 17, 187、Nat Commun 2017, 8, 14537、Sci Adv 2019, 5, eaaw3192、Adv Mater 2019, 31, 1801159、Adv Sci 2017, 4, 1700083、ACS Nano 2015, 9, 4925-4938等,部分剂型已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受限于细胞膜的屏障作用和细胞内的降解因素,外源的酶分子难以进入细胞内发挥的催化反应。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制备了新型的无定形态金属有机骨架纳米颗粒,用于酶分子的负载。
 
  该剂型能够克服细胞膜屏障,将酶分子递送进细胞中,同时利用纳米颗粒的保护作用,保证酶分子的天然活性,进一步借助无定形态金属有机骨架的介孔结构(3-6 nm,晶态结构仅1 nm),强化底物和产物的传质扩散(图1 a-d)。基于上述优势,该剂型可用于细胞内代谢产物的原位检测。
 
  以葡萄糖为例,经过该剂型催化后的产物可以与相应的荧光探针反应,借助高内涵技术在单细胞水平上实现无损伤的实时定量检测,可用于细胞代谢状态的判断以及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区分(图1 e-j),为慢性病的监控和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无定形纳米载体(a)及酶-无定形纳米载体复合物(b)的扫描电镜图;(c)Cryo-EM成像显示无定形载体的结构;(d)酶分子经过负载后的表观活性;不同代谢状态下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图(e)以及对应高内涵图像(f);正常肝细胞(橙色)和肝癌细胞(蓝色)的荧光强度变化图(g)以及对应高内涵图像(h);(i)不同细胞胞内葡萄糖浓度和荧光强度的关系;(j)每种细胞荧光强度达到峰值时的对应图像。
 
  吴晓玲、岳华和张原宇为该论文共同作者,戈钧、魏炜、张麟和李赛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支持。

全部评论

上一篇:CSNS多功能反射谱仪发表多项极化中子反射用户实验成果

下一篇:深圳先进院成功开发黑磷烯等离子体液相制备技术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