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12位院士共论智能传感技术

2016/5/1 10:02:17    14352
来源:经济网
摘要:4月28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中车联合主办的智能传感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工程前沿技术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
       【仪表网 仪表产业】4月28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中车联合主办的智能传感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工程前沿技术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 从高铁上的烟雾报警器,到手机里的运动计步器,再到普通的红外感应控制开关,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人的神经元就是基础的传感器,我们的手、眼睛都是传感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向记者科普。

 

      在,传感器是一个预计达150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且正朝着小型化、批量化、智能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3年,工信部等部委发布计划,到2025年,实现我国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整体水平要跨入行列,涉及国防和重点产业安全、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实现自主制造和自主可控,产品和服务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如何掌握列车运行的更多数据,以支撑列车智能控制、智能监测诊断、智能维护等功能,提升列车运营的安全性能、乘客舒适度,提高列车运营维管理的水平。这是轨道交通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荣军认为,欧洲已经提出发展铁路车联网,我国高铁信息化与车联网也在快速推进,作为高铁运行底层数据的来源,传感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钱清泉院士表示,高铁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设备要更好地智能化,大系统中的各因素如传感温度、压力、电流、湿度等各方面,都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做到故障预防,今后要通过大数据来保证高铁的安全性。

      高速列车是智能化程度高的轨道交通产品,累计有4万多个零部件。在CRH380A列车中,就有1000多个传感器,随时随地上传大量数据。丁荣军院士指出,“智能传感今后将融入人工智能,有望直接实现对列车关键部位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预测。”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智能技术快速发展。2013年,依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国中车研制出我国首列智能化高速列车。2015年,中国中车推出自主化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该列车通过感知系统实现自主识别障碍物、道路、交通信号,该系统是机器取代驾驶员的关键。

      目前,中国中车以株洲、宁波为核心基地,形成基于轨道交通智能化功集成功率模块和智能化控制平台两大核心,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列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形成从智能传感器研发、制造、测试和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掌握从列车的走行、动力、承载、制动系统、动态监测等关键子系统中的传感应用和检测试验技术,成为我国智能轨道交通产业的新兴力量。

      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先谦介绍,在轨道交通领域,其公司是能提供全系列传感器的厂家,占国内轨道交通领域40%的市场份额,是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大供应商。同时,应用领域从轨道交通扩展到风电、光伏、电动汽车,其中,风电、光伏、变流器用传感器占有率。

      “一项技术或者产品,经受了高铁的考验,也就表明这个产品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就能够向其他应用领域传导、延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高铁设备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一辆高铁列车往往要穿越高温、高原、高寒等多个区域,而且承载量大、运行时间长,这都对传感器以及其他器件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制造的能力。

      智能传感技术在轨道交通的迅速推进,对其他行业也将带来强大的示范与拉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指出,用先进的智能技术来武装制造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智能传感器是智能制造与先进轨道交通产业的结合点,将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4月29日,中国中车副总裁王军宣布,中国中车传感测量技术研发中心29日在宁波揭牌成立,这是南北车整合之后,中国中车在地方成立的研发分中心,有望加速推进我国智能传感产业发展。

      (原标题:12位院士共论智能传感 高铁“车联网”底层数据成关注焦点)

全部评论

上一篇:福建福州开展水库水域生态环境趋势性监测工作

下一篇:中计院建设长沙基地 助力计量科技创新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