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新出路”
- 2016/4/25 11:56:47 27530
- 来源:仪表网
传感器是物联网基础,处于产业链上游,在物联网发展之初受益较深。同时传感器又处在物联网金字塔的塔座,将是整个物联网产业中需求量大和基础的环节。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让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看到了新希望。
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从半导体芯片行业分析看来,传感器是我国与国外差距比较小的领域,这与传感器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不无关系。而现在正是由传统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关键阶段,布局得当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这个弯道就是物联网。
因为物联网所需的大量传感器芯片只需完成简单的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这就要求芯片必须低功耗、低价格。借助现有的材料、封装技术,这些性能在45nm芯片上即可呈现。而我国在45nm左右制程和8寸晶圆上有成熟的产业布局,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这些产能将得到大程度的释放。
前景固然可期,现实困境犹存。
但与欧美日相比,国内在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仍是落后的。基础环节的问题解决不够彻底,原始性创新的产品少,导致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份额都比较低。
我国传感器研发起步虽早,但因为主要应用于科研和领域,使得传感器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国内传感器应用至今仍需依赖进口,被国外高价产品长期控制和垄断。
两院院士陈俊亮曾表示:“物联网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过去人们所幻想的万物互联、智能社会的图景,如今正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现实。但是现在物联网发展的大瓶颈仍然体现在传感器上。”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工艺装备相对落后,缺乏新技术运用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均以仿造及二次开发为主,特别在敏感元件核心技术及生产工艺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产业化水平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和急剧增长的需求,竞争力不强,制约和影响了我国传感行业的正常发展。
“国内传感器生产种类少、产量低,这是物联网发展存在的大短板。”陈俊亮说。
北京艾克艾瑞CEO王永涛认为,目前传感器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环节分散,有效的发展推进机制尚未建立。“很多企业对传感器带有偏见和片面认识,往往与集成电路产品、技术、工艺进行对比;缺乏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家,大企业看不上,小企业投不起,资源难整合。”
“由于传感器技术含量高,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行业特征,企业也习惯小规模和小团队运作,缺乏大而专的意识,导致行业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这与国外情况完全不同。”王永涛分析说,“另一方面,传感器行业急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等专业人才。”
推进产业发展策略与建议
那么如何推进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呢?首先要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作用,改变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多头管理方式。
加强行业整体协调和统一管理是当务之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作用,改变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多头管理方式,组织制定行业发展整体战略规划,明确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相应措施。具体推进建议如下:
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作为产业化扶持和引导资金,并组织专家制定项目指南,明确重点扶持的产品工艺和技术。
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性政策,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补贴,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产权人的根本利益,减少侵权行为和违法现象。
组织有关人员制定、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减少多品种小批量等杂乱现象,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加大扶持行业内生产型的,形成产业化示范带动作用。并建立多个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地区,以地区产品品种特色形成产业和行业品牌,鼓励组建以地区、产品为主要纽带的产业集团,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企业整合,改善行业分散状况。
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措施,包括大学院所培养人才;大学建立传感器专业,开设相关工艺基础课程;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营造人才环境与氛围,引导国外人才和国内人才积极创业发展。
组建多资源融合、优势互补的产业联盟组织,为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信息服务、市场推广、技术引进与指导、行业标准审查与修订,协助企业建立和规范“传感器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服务。
集中国内外各传感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建立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为主导的“传感器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建立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技术研究中心”和以生产为主体的“产业化基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报 、搜狐、OFweek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