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中国制造好的时代已逝抑?未到?

2015/10/25 10:10:20    25037
来源:一财网李溯婉
摘要:中国制造进入焦虑的状态中,甚至陷入悲观的情绪中。
   【仪表网 行业聚焦点】近,有消息传,2000多家台资企业大举“撤离”东莞,500万工人“无工可打”离开。此数据是否准确真实未得到的回应,笔者多次在对“世界工厂“的制造基地东莞实地采访,所看所听多少地能反映出这里近几年的变迁:此前,从广州开往东莞的客车,入座率基本维持在七八成甚至满座,而如今可坐40多人的大巴有时只有5、6位乘客;此前,在东莞厚街一些酒楼,都需要提前预定位置才能就餐,而如今却变得门庭冷落。
  

 
  而宏观数据的变化则更清楚地勾勒出中国制造近年来的轨迹。2008年,中国外贸在入世7周年后增速低于20%,此后再难以回到原来的高速增长时代,如今甚至还陷入负增长。据海关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17.8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9%。被喻为中国外贸风向标的广交会同样折射出中国制造处境艰难。从2008年之后,多届广交会到会海外采购商和成交额两项重要指标皆呈现下滑态势。目前,第118届广交会正在进行中,在本届广交会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表示,由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贸易持续低迷,我国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大,以及采购商与会的相关信息不乐观等,综合各方面因素影响,预计本届广交会到会境外采购商人数较第117届将小幅下降。
  
  中国制造进入焦虑的状态中,甚至陷入悲观的情绪中。难道因成本优势丧失,中国制造好的时代就已逝?德国、日本等制造大国都曾遭遇过成本攀升时期,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都大规模向外转移,但并未伤及元气,而是顺利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当下,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战略,意在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制高点,其核心是智能制造。而在“世界制霸”的技术观念与目标的驱动下,日本在汽车、环境、信息、精密仪器、自动化、医药等技术领域,依然处于时代先端的地位。得益于技术创新、精益管理以及“走出去”等战略,日本丰田汽车已连续三年稳坐车企销量的宝座,今年第四次蝉联的机会依然很大,其混合动力和氢燃料汽车技术在世界。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今年6月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该报告对世界131个国家1970年至2010年的工业现代化定量评价,指出2010年中国工业水平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100多年,比日本落后约60年。
  
  转型升级,这一口号喊了许多年,但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尝试从代工模式转向个性设计和拓展内销市场过程中,不少企业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引发资金链断裂而宣告转型失败。但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这依然势在必行。在转型升级路上,不仅是需要企业主有情怀、眼光和胆识,不断导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需要政策的扶持、社会多方面资源配合,以及工人素质整体提高等多方面合力。
  
  近年来,作为中国重要外贸平台,广交会正在加速步伐改革,推进“广交会 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智慧广交会,协助中小企业进行线上线下交易。而作为国内的B2B中国制造网,从2011年开始举办“中国制造之美”的纯公益性质评选活动,并将这些获奖产品向海外买家推荐。中国制造网总裁许剑锋谈到,起初开展这项活动时思路并不太清晰,走过一些弯路。其实,比起华为、格力、海尔这类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更需要有平台来推荐,而且这类企业也更灵活,创新更积极,通过这几年参赛的产品,可以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整个中国制造对制造创新方面的巨大热情和能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关注或已经着手从设计和创新这两方面提升自己公司产品的附加值。
  
  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近接受秦朔朋友圈采访时称,“如果说中国经济处于一定的调整期,这个我承认,但要说中国实体经济的黄金时代已结束,这是痴人说梦。中国经济真正的黄金时有开始呢。”
  
  我国传统优势弱化、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综合成本要素上升,产业和订单转移加快,这是事实。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加速产业调整,在这过程中难免经历阵痛,蹲下只是为了跳得更高。中国政府今年推出了中国版“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力争用十年时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的通讯、高铁、汽车、家电以及核电等产业在上地位正不断提升。就在10月21日,在源汽车版图上又攻下重要一城。在传统汽车领域落后于欧美日车企的情况下,国内一些自主车企试图从新能源汽车新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比亚迪这位昔日从事电子代工的企业,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中国制造业存在无限的想象空间。即使是小小商品,就如前面所提到的保温瓶,一方面在生产环节导入智能化生产,将可大大降级劳动力成本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在产品上加强外观设计、导入新材料、开发新技术以及提升品牌等,将可以从15元卖到150元、300元甚至更高。

全部评论

上一篇:电子产品助力工控系统自主创新

下一篇:巴基斯坦K-2/K-3项目助力我国华龙一号走出去

相关新闻
热门视频
相关产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