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巨头抢占机器人生态圈市场
- 2015/10/14 14:58:19 11073
- 来源:搜狐
中国智慧自动化市场正发烧。中国政府于今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吸引诸多自动化大厂纷纷透过购并/合资中国企业抢攻此商机。中国台湾厂商在中国投资规模虽相对较小,但日后仍可透过与中国厂商合作,并藉由同业交流、策略联盟以及跨领域创新等三种途径,抢下此聚宝盆。
亚洲制造业联盟总干事罗百辉表示,中国2013年的制造业产值约17,570亿美元,约占中国产值30%,显见制造业具一定重要性。不过该国制造业仍有问题待克服,譬如关键技术与设备多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资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程度低等。有鉴于此,中国已研拟相关政策,并于今年5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加速产业转型。在此政策补助之下,中国各省正加紧脚步迈向智动化,譬如昆山市与东莞市,分别补助资金来鼓励企业发展“以机器换人”或推动两化融合,提升智慧制造实力。由于中国智动化市场前景可期,大厂已透过销售服务、购并/合资等方式展开布局,藉以成功抢食此块大饼,譬如Honeywell、ABB、Rockwell、Siemens与Omron皆加强销售服务。当中也有厂商透过购并/合资增进战力,譬如Rockwell并九州电气、Siemens合资威胜集团、Schneider并利德华福等。
事实上,近一、二年厂商加快投资中国,有些业者甚至将中国当成亚洲的集散地。与大厂相比,台厂虽有持续投资中国,但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中国台湾自动化厂商可透过共同合作来加强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以利未来发展。罗百辉分析指出,台厂若制程掌握度低且智动化程度低,可透过同业交流方式增加前进中国市场的机会;而制程掌握度高但智动化程度低者,应利用策略联盟方式,与其他厂商共同布局;若两者程度皆高的业者,则可考虑跨领域创新,增强竞争力。此外,台厂有些专精产业,譬如3C产业(半导体、面板)、传统产业(家电、金属加工)在两岸合作智动化方面,较有发展机会。
中国除了与自动化厂商合作外,当地的业者也争相发展机器人。
中国工业机器人生态圈快速成形
工研院产经中心机械与制造系统研究部研究员黄仲宏认为,AI、人机协同与机器人系统平台,将成为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趋势。他表示,近年中国人工薪资上涨,同时观察该国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与PMI指数,可见其制造业正每况愈下,有鉴于此,中国意欲藉“中国制造2025计划”,来带动制造业与经济发展,机器人尤为聚焦重点。
中国国家主席将机器人喻为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而带动诸多大陆厂商与国外大厂相继投入发展。在罗百辉看来,中国研发机器人的战略,主要围绕汽车、机械、电子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组化发展,以扩大市场应用。预估2015至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以25%以上的速度稳定成长,2020年有望形成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同时高阶市场本土的产品在占有率将攀升至45%以上,中国南车、中兴通讯、配天制造等公司在相关机器人的表现将备受期待。
然而,在政策驱动下,中国厂商争相竞逐机器人产业,也面临以下挑战,譬如技术基础薄弱,无法自制核心零组件,成为须突破的技术瓶颈;加上机器人企业利润微薄,只能在中低阶产品进行价格竞争;未来若政策不支持,在缺乏资金奥援下,已投资机器人的企业有可能面临破产或被购并的情形。
日后中国将着重发展国产的机器人关键零组件,譬如轻量微型化减速机、力回馈控制器、多工协调模组等;并且加强人机协同、视觉技术与类人手控制,以提升机器人的生产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缺乏关键零组件技术与注重人机协同,亦是中国台湾业者在机器人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正积极强化之方向。黄仲宏认为,中国台湾除了可朝上述两个方面发展外,人工智慧(AI)与机器人系统平台也是中国台湾业者值得关注之处。
据了解,人工智慧眼前以美、日发展较为快速,中国在此领域依旧落后,而中国台湾学界已有相当多人工智慧的研究,未来应逐步产业化与商业化。
另外,在智慧工厂内,将有许多机械人与机器手臂,亦须要有一个机器人系统平台,来提供共同介面,使机器人可互相沟通,这些都将成为中国台湾竞逐机器人市场的机会。
另一方面,工厂智动化要成功,除了硬体(机器人、设备)革新外,也须善用硬体搜集的资料,从而结合制造执行系统(MES)、巨量资料分析与物联网技术,来达成智慧管理,让机器人可以发挥更多价值。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