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深陷产业低端化之困
- 2015/9/19 11:00:30 33953
- 来源:经济网
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近日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机器人时代》。书中,他指出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的时代就要来临,不仅工作会蒸发,社会结构也会随之改变,“我们平常看到的程序化的、重复性的以及可预测的工作”容易被机器人代替。尽管不少国内外的科幻大片都描述过机器人批量化成为社会工种的场景,可是当有人告诉我们想象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大吃一惊仍然在所难免。时值国内机器人产业伴随着创新理念广泛兴起,马丁•福特所形容的未来有多远?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能否担当重任?
资本市场表现活跃
长期以来,国内金融市场几乎可以说是各行各业前景的风向标,机器人产业也不例外。“今年以来,一直到6月,人工智能、无人机、医学前端智能科技在股市表现很好”,长江证券分析师王建这样告诉记者,“即使在经历过年中的‘提出的创业创新口号有关。政府释放积极信号后,关涉行业或者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上扬,基本已形成规律。
可是飞得高,摔得重。近期创业板的市盈率一度从140倍降低到80倍,而领跌的也有不少以机器人制造为主的。王建说:“高估值是这个行业的严重问题,前期表现良好并非是实际表现,而是依靠炒作抬高市场行情,因此调整期一到,就原形毕露”。按照他的分析,即使当前股市倾向下行趋势,机器人产业的整体估值仍然高于实际。
即便如此,一轮又一轮融资并未停止。目前,A股关于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有70至80家。仅2015年上半年,已有华昌达、华丽家族、株洲南车、智慧松德等A股上市公司纷纷开展大手笔并购。此外,智能机器人制造商人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确认已于日前启动A轮融资,预计融资额将达1.5亿元。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8月,全国机器人产业拟规划投资金额已超过340亿元。
按照市场分析,智能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对此,王建也表示赞同。他说:“资本市场对机器人的炒作不是没有道理。当前国内经济处于新常态,各行各业都在调整转型,这个时候,国家经济依然需要先锋军来大局。显然,传统制造业,比如家电、汽车、钢铁等,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加上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他们不能担任这一角色。但是与智能和创新紧密相连的机器人,不仅可以绕开人口红利的消释,还能解决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难题”。
如此看来,前景似乎确定无疑,一批先锋军的吆喝声也毫不逊色。那么,资本市场之外,机器人产业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扎堆儿却不挣钱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5.6万台,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国内已建、在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将近40家,相关制造企业总数从2013年年初的200余家,猛增至800余家。但是,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3%。
“看国内对机器人的追逐,似乎这个产业非常热门,实际上单纯看机器人本身,这不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栾楠这样告诉记者,“从规模上看,和当初的汽车甚至路线,国产工业机器人每台的价格通常维持在10万元左右,就算是中小型进口机器人也不过十几万元的水平。“单价和年产量都明摆着,所以生产低端机器人的公司,年利润能够达到上百万元就算不错了。”
这一说法有新数据佐证。新数据统计显示,从上市公司交出的年中考核“成绩单”来看,56家机器人相关概念股有超过50%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其中尤以华中数控、海伦哲、秦川机床3家净利润下滑幅度大,较上期同比分别下滑了642.88%、9182.72%、2135.45%。此外,赛象科技、林州重机、雷柏科技、GQY视讯、中南建设等多家在2015年上半年机器人布局动作力度较大的机器人概念股的净利润亦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
给国内机器人雪上加霜的是,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为了和中国机器人公司竞争,还连续将产品价格减半出售。从事机器人设备行业20余年、现就职于广州市华清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罗先生透露,2012年,一部负载机械手5公斤900mm的通用型机器人,四大企业给出的价格是三四十万元,近一两年却降到二十万元以内。而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指出,面对进口机器人降价,国产企业几乎只能靠扶持资金维持正常运转。
产业低端化
上述“烧钱赚吆喝”的背后,原因何在?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杨潍恺告诉记者,国内80%左右的机器人公司是针对低端技术生产的,让本来就“不厚”的利润“更薄”,他指出上层高科技技术的利润会丰厚不少,“可是都由国外企业掌控”。
栾楠则认为,国内产业竞争力不足,是因为我们缺乏人物、企业。“单纯的说工业机器人,这个领域的发展其实已经很成熟了,想要横空出世产生一些特别惊人的创新也实在不容易,而我们总是在技术上寄人篱下,是因为国内少有企业去踏实地研究、创新”。比如说,在他看来,国内针对机器人的很多都是“鸡肋”,实在没什么实际用途,很多是为了评级、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才去做的。另一方面,企业没有足够动力静下心来搞研究,“因为结构上的产品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回避,研发的可能还没挣钱就被抄袭或者仿制”,得不偿失。
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并非一开始就落后于人。栾楠分析,世界范围内的机器人起步于工业机器人,在这一领域,中国的起步也很早。可惜的是,发展没几年,从政策上到产业上,大家都对其失去了关注与兴趣。然而同一时期,国外同行业却发展得热火朝天。如今,即使国内大力度推进机器人创新,看上去似乎也只是给国外同行们提供了广阔市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欧勇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端进入市场的做法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出在质量上。
“我们很多行业,多年前都起步于低端市场。一方面,不熟悉的领域难以直接从进入,另一方面,从低端到,也是普遍的发展模式。不是低端就不好,低端也可以从质量上取胜,可是我们自己的企业做不到这点”。
按照欧勇盛的分析,近几年,国内机器人行业也不是没有技术突破,关键零部件上,中国产品已经可以占到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比如减震机。可是拿到上,质量上的缺陷就又凸显了。也正是这个原因,连中国人自己都更偏爱进口产品,从气势上再次打击了国内相关生产商。
由于机器人省去了人工成本环节,因此其使用寿命就成为评断质量的重要标准。科技部“十二五”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iTR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田苗曾公开表示,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较国外品牌存在很大差距,国产产品寿命只有8000小时,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品牌可以达到5万—10万小时,原因就在于国产机器人存在传动结构零件度上的缺陷。
前路安在?
尽管如此,机器人的智能之路,中国必走不可。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工业机器人使用成本仅为人工成本的23%。该报告以焊工为例,指出工业机器人产品按十年使用寿命折旧,加入维护支出,每年成本约5万元,而3个成熟焊工的每年成本大概21.6万元。因此,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力将大大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为企业盈利提供广阔空间,也为其带来价格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投资工业机器人2—3年即可收回成本。而在制造业面临升级压力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这种对比所凸显的优势甚至让江浙沿海一带的诸多企业提出了“机器人换人”的想法。
“不只是成本的问题,作为企业,头疼的就是人员管理,从员工入职到离开,一切事情小到感冒发烧大到婚丧嫁娶,都直接影响生产。就算不开工,也需要低保障收入和日常福利。可是机器人,只要不启动,几乎没有任何费用支出,也不必担心管理出现问题”,栾楠分析。
此外,“用工荒”更让机器人的发展无可避免。栾楠指出,基于生活压力的考虑,不少外出打工人员逐渐趋向在自己家乡就业、创业。春节一过,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不会回到原来的城市、企业就业,企业自然遭遇“招工难”。
因此,能作为自动化产业支柱的,舍机器人其谁?况且,栾楠认为,国家布局机器人产业并非只是因为该行业自身的特性,而是它所能带动的产能,“为了整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这一个特定的环节”。
只是,这条必走之路该怎样走呢?
欧勇盛说:“目前看,机器人产业的投资来自两个部分,风投和政府,后者占主导位置。这种引导态度以及前行方向,都不存在问题。但是,大笔的钱都过多地投资到传统机器人产业,效果寥寥。因为中国在传统机器人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已经拉开了,这不是烧钱可以解决的。用大笔的钱,换来一点点进步,不会导致市场份额的改变。相反,我们应该在机器人的新兴领域,比如医疗、无人机、智能家居等,和国外齐头并进,把资金投入到上述产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照欧勇盛的分析,传统机器人产业,国内既不缺工程师,也不缺钱,我们缺的是时间上的积累,这个佳积累时期已经错过了,不必懊悔。值得关注的是,服务机器人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应该抓住当下契机,“将投向传统机器人领域的资金分一部分过来”,不要再次错过。
服务机器人待发掘
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研究指出,工业化后期的英国和美国,对其经济增长促进大的主导产业并不是重工业,而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而截至2014年,中国服务业的增加值仅占GDP的近45%,就业比重仅占3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同类发展中国家。总理表示,增加服务业有效供给,可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形成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
而今年8月21日,送餐机器人走进中南海,似乎预示着服务业与机器人的“天作之合”。
根据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03至2013年,工业机器人销售复合增速为9.5%,而期间服务机器人销售复合增速为23.6%。相比于工业机器人相对固定的市场格局来说,包括家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刚刚开始起步,还没有拥有明显优势的生产商。
“很看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一位长期专注机器人情感研究的教授对记者表示,“恰恰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企业在该领域内有优势,才为我们自己的发展以至将来占据引导地位提供可能”。
深圳比特原子科技创始人付庆波也表示,“如果以2012年两亿城镇家庭为基础,以每台2000元及20%的家庭购买率来测算,我国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台,市场规模则将达到800亿元。”按照他的分析,通过家庭服务机器人为终端覆盖的用户数目将达到1.4亿,如果考虑到酒店、办公室、学校等场所,未来的市场空间会更加广阔。
那么,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机器人大规模进入我们生活、为人类服务的场景,未来多久才能实现呢?
“回顾历史,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日本用了从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而韩国用了从1991年到1999年的8年。借鉴周边国家的发展历程,从人工替代起步到完全转型,即使中国可以站在其他国家的经验上前进,也仍然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前提是需要国家花大力气引导产业整合”,王建后这样预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