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物联网的有序、快步发展之路
- 2015/4/28 11:38:51 5352
- 来源:摘自李世东《大力发展林联网 推进治理现代化》讲话
到2020年,物联网技术与林业主体业务将实现高度融合,林业主体业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业务开展的实时性、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增强。林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信息采集和传输能力显著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实现跨区域、集成化、规模化的物联网应用,推动林业业务智能化持续快速发展,相关应用形成的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林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安全管理体系,为推动林业由数字阶段向智慧阶段跨越做出重要贡献,有力支撑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
尽管近年来我国林业物联网发展迅速,行业应用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林业物联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应用覆盖不全面、不系统,体系化和规模化的应用较少;二是存在技术瓶颈,符合林业野外环境要求的传感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供电设备以及相关的应用标准比较缺乏;三是数据挖掘能力不足,信息共享利用水平偏低;四是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缺乏,发展模式亟待创新;五是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储备不足,配套规章制度还不健全。
因此目前国林业物联网设立了9个建设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林业资源监管物联网应用。林业资源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林业资源监管中引入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提升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是营造林管理物联网应用。营造林管理主要涉及种质种苗资源的保护、保存、培育以及造林、抚育等的管理。在营造林管理业务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林木良种的选、引、育、保、推,提高营造林质量和效益。
三是林业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物联网应用。林业灾害主要包括森林火灾、有害生物灾害、沙尘暴、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还有低温雨雪冰冻、风灾、雹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强物联网在林业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防控中的集成应用,是一项现实而急迫的任务。
四是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估物联网应用。林业生态监测主要指对森林、湿地、荒漠三大陆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观测,进而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并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引入物联网技术,将有助于加快完善林业生态监测研究网络,有效提高监测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多样性和可靠性,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充分发挥监测数据应有的作用。
五是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物联网应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物联网技术在森林旅游、湿地旅游、沙漠旅游、花木培育、林产工业、林下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广阔的用途。
六是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林产品信息集中发布平台和预测预警系统,加强林产品质量检测、监测和监督管理,也是国家切实维护林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七是林业物联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林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链,引导国内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成立林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选择国内有较强研发实力和较好物联网技术基础的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支持建立若干“林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地区各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林业物联网产品中试基地。
八是林业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和工程建设,研制林业物联网体系结构标准、林业物联网传感设备标准、林业物联网移动终端标准、林业物联网组网设备标准、林业物联网数据规范标准、林业物联网服务支撑标准、林业物联网信息安全标准、林业物联网工程建设标准等,形成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林业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
九是林业物联网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依托第三方测试认证机构,建立林业物联网综合检测认证中心,开展林业物联网产品及软件系统的质量、安全、可靠性、标准一致性等方面的检测认证工作。同时,切实执行国家和行业现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使信息安全建设和工程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着力制修订一批林业物联网信息安全制度和运维管理制度,加强相关人员能力培训,促进林业物联网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以及15项重点工程包括:
一是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完善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改善监测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强化监测工作的责任追溯,提高监测工作效率与质量,促进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信息共享,为森林资源管理等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技术体系,克服森林生态系统的时空异质性和尺度复杂性等挑战,对森林生态关键指标进行大范围、长期、持续、同步的数字化监测、网络化共享、规范化集成,进而带动全国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支撑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科学发展。
三是森林碳汇监测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解决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难及区域、少人工或无人工等碳汇计量和监测中影响数据科学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完善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促进森林碳汇监测工作持续稳步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公约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重要湿地监测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完善重要湿地监测技术体系,带动各地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水平,为湿地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为履行湿地公约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五是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完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体系,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和指挥调度能力,有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是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应用示范,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综合防控能力,实现及时监测、准确预报、主动预警目标,为林业生物灾害有效预防和科学防控提供支撑平台,达到保护造林绿化成果和人民财产安全的目的。
七是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突破野生动物卫星定位、生命体征传感等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基于卫星追踪、传感器感知、GIS应用和地面巡查相结合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改变目前落后被动的监测技术手段,加强对迁徙动物活动路线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分析,有效提高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
八是濒危野生动物圈养监管及野化放归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大熊猫圈养种群监管、普氏野马和大熊猫野化放归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圈养动物个体识别、种群管理及安全监控水平,完善野生动物野化放归技术体系,促进濒危野生动物易地保护和野外种群复壮。
九是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保存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物联网应用示范、异地保护物联网监管应用示范,完善林木种质资源原地、异地保护和设施保存技术体系,大幅提高保护保存能力,为提升造林绿化成效,奠定坚实基础。
十是林木种苗设施培育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进一步完善林木种苗组织培养、容器育苗及大田育苗的技术体系,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通过林业促进林木种苗设施培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造林绿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是木材采存运销监管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完善木材采存运销监管技术体系,减少企业木材损失,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打击非法采伐、运输、销售等行为,依法维护木材市场秩序,提高政府木材采运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十二是林产品认证及质量监管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完善林产品认证及质量监管技术体系,依法保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促进林产品生产和销售,发展和壮大林业产业。
十三是森林旅游安全监管与服务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改进森林旅游安全监管与综合服务的技术手段,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安全保障水平,带动全国其他生态旅游景区改善管理、提升服务,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十四是林业行政执法物联网应用工程。通过应用示范,改进林政和森林公安执法中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查询、监督检查等的技术手段,促进执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林业执法办案效率和水平,有效维护林业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十五是林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程。通过实施本工程,着力突破制约我国林业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林业物联网规模化体系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