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包解析框架”获批
- 2015/3/2 16:38:40 5995
- 来源:湖北省科技厅
目前互联网用户数超过27亿,中国用户已突破6亿,对于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和网络流量,其自身主要指标和特征如何感知、诊断和测量是摆在各国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武汉邮科院从2004年开始在ITU-TSG13研究提出互联网业务感知和内容识别课题立项,2008年提出主体架构文稿,2012年在迪拜世界电信标准大会上Y.2770获得批准,该标准提出了互联网感知与内容识别技术的要求。
Y.2771是深度包解析系列标准的第二个,其解决了网络体系架构框架、协议体系架构框架、功能模型、通用包转发、带内与带外模型、信息和数据模型、流量模型、DPI引擎扩展、容错模型、性能框架、性能度量、实体分类和实现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近几年研究团队中朱国胜、戴锦友、余少华、吉萌、董喜明、丁红清等先后提出五十多篇文稿,余少华、吉萌、朱国胜先后担任该专题报告人,余少华、朱国胜、戴锦友担任过该标准编辑人,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位互联网专家提交二十多篇文稿一并研究与讨论,经过十几次SG13会议推进和数百份电子邮件沟通协调,终经过严格的TAP审批流程得到正式批准。
从互联网设备角度看,该技术对应的设备是继互联网终端(如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服务器、分组交换机、路由器等之后新出现的网络设备形态——互联网传感器,包括流量分类与标识、性能参数测量、统计信息上报、本地资源管理、内容过滤和检测、优先级排队、业务流量整形、动态规则建立和修改、应用业务感知等功能,适用于从100Mbps到100Gbps以太网以及从STM-1(155Mbps)到STM-192(40Gbps)网络接口。部署对象包括企业网网关、接入网出口、城域网汇聚层、省网和国家网入口处等,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式。而从宽带中国和运营商角度看,该技术是智能管道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是运营商网络从粗放型“哑管道”向精细化“智能管道”演进的关键技术之一。据了解,在制定该项标准的同时,该院已经提前启动了智能多业务解析和感知系统项目的开发,并完成了原型产品的研制,相关产品已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该项目也得到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科技专项、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专项等项目的支持,有望实现产品的定型、规模化生产和销售,为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