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评选科研信息化案例
- 2015/1/28 16:51:53 6240
- 来源:仪表网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案例评选活动自2014年11月起举办,目的是为进一步凝练和展示我院科研信息化应用成果,推广和扩大科研信息化建设成效,促进“科技云”环境下各学科和技术领域的信息化环境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手段有力促进中科院的科技创新,支撑该院“行动计划”。
海洋研究所的“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站信息化应用实践”案例:通过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站的观测设备主体包括常规海洋观测浮标系统、自动气象站系统、潜标系统以及垂直剖面观测浮标系统等,观测范围包括海气、表层以及海底,观测参数包括气象、水文和水质等。信息化技术充分应用于观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安全报警、无线数据传输、岸基接收、数据存储和管理以及数据产品研发等方面。目前黄、东海站观测系统已经分别在位运行65个月和63个月,所获取的大量、长时间序列连续的海洋气象、水文、物理、水质等实时观测数据,潜标系统观测数据以及区域性垂直剖面数据,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气象、气候预报和灾害预警业务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支撑,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空间中心系统仿真与论证技术研究室的“空间科学论证系统”案例:空间科学任务论证系统主要提供协同设计工作环境及交互手段,有效的将科学任务目标转化为工程技术指标,为设计方案的技术验证提供了分析工具和仿真手段;在科学产出、技术可行性、风险、成本等方面对项目进行量化评估,实现了用户与软硬件资源的协同共享。
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的研建与应用”案例:自2003年开始,在中科院十五、十一五信息化专项的支持下,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等国内主要植物学力量,开展了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的研建与应用。历经10年,突破植物志书数字化和智能检索的技术难题,开展中国重要植物志书的数字化,实现了多途径的用户应用服务,建成了中国生物学领域的参考型数据库。运行服务6年,访问量达1.22亿次,从而将四代人300多位植物学家通力协作的学术成果保存和广泛传播。该数据库支撑了植物资源研发的科学数据需求,提升了公众认知植物的整体水平。
数据库内容包括中国已知高等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物种信息、22000余条植物医药信息、40余个少数民族药用体系的8000余种药用植物信息,数据库数据记录超过9700万条,植物图片达2.6万张,数据量达20.7GB。同时,研建了面向公众共享开放的多途径数据库服务方式,实现了数据库通用下载服务、公众查询服务、专业查询服务、分析统计等功能模块,提供快速检索、多条件检索、索引检索(信息导航式检索)等多种信息检索方式,开发了基于植物类别的综合检索。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了“云南高等植物电子辞典”。
国家天文台的“虚拟天文台-天文学科技领域云”案例:为进一步凝练和展示中科院科研信息化应用成果,推广和扩大科研信息化建设成效,促进“科技云”环境下各学科和技术领域的信息化环境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手段有力促进中科院的科技创新,支撑中科院“行动计划”,中科院条财局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案例评选活动。全院39个单位共提交了39个案例,经过专家函审和现场打分两轮评审,终评选出“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案例”。
天文学科技领域云项目由国家天文台牵头,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台共同参加,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天津大学共同参与。本项目以国内核心天文观测设备的时间申请、审批,数据汇交、共享、使用,课题设计、开展为线索,融合天文观测和科研活动所需的科学数据、科技文献、高性能计算、软件和实用工具等资源,形成一个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网络化科学研究平台;以中国天文数据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天文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为基础,基于虚拟天文台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打造一个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平台。
平台2014年5月上线运行,目前已经整合了院内5大天文台的十多套观测数据和云计算资源;注册用户近300人;为LAMOST、BATC、CSTAR、SCUSS、AST3、2m4、NVST、Bootes-4、50BiN、SBRS等观测设施提供数据管理和发布服务;为丽江2.4米望远镜、兴隆2.16米望远镜等提供观测时间申请等运行支撑服务。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