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网 会议报道】2014年12月10-12日,海洋探测与样品分析测试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2014年度第二次管理与技术交流会,在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举行。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成员单位的40余位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
本届交流会由南海海洋研究所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徐辉龙主持,该所副所长王东晓致辞欢迎词。各成员单位针对自身情况从所级中心的建设运行、所级中心间仪器共享措施、各级平台装备建设、区域中心2014年度工作以及今后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会议共发表7份技术报告:南海所韩玉林“超导磁力仪样品前期热退磁降噪技术”、广州地化所丁平“高浓度甲烷气体的AMS-14C制样方法介绍”、朱三元“碳十四专用加速器质谱的功能介绍”、海洋所李军“超标检测结果的判定和处理在海洋行业计量认证工作中的应用”、于颖“区域中心共享系统仪器分类及应用探究”、青能所李飞“用于表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特殊制样方法的探讨”以及烟台海岸带所尹秀丽的“核磁共振技术在海岸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与会专家就报告内容以及设备仪器的研制、改造与功能开发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还特别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鞠建华研究员作了“海洋药物制备分析平台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中的作用”的报告。
据统计,2013-1014年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工程船手持订单量持续增加。中国船企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业绩十分突出,已超过拥有传统霸主地位的新加坡船企。未来,随着平台老龄化严重、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引发更新换代的需求、日本核危机导致对油气资源更加依赖等因素促使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得以持续发热。中国政府为化解船舶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而出台多项政策,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势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经过5年的建设和运行,中科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支撑条件装备建设效应凸显,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仪器设备所有制模式,还在促进新的组织资源分配模式形成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2015年,中心该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区域中心2014年年报编写;2014年度2次交流会报告评选;平台装备共享措施落实、内部培训人员安排;2015年度交流会安排;所级中心评估工作准备;海洋区域中心管委会换届等。
广饶的深海资源一直是各国争相开发的重点领域。日前,从青岛市科技局获悉,备受瞩目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已进入到后收尾阶段,整个项目将于年底前基本完工,2015年投入使用。
2013年12月,国家科技部下发文件,同意将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和支撑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创新驱动海洋强国建设。
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重大科研任务汇聚创新力量,以先进科研条件夯实创新平台,以网络化布局组织协同创新,以科研服务提升创新效率,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将克服科技条件和数据等资源重复建设、分散浪费、难以共享等体制弊端,在协同创新中大幅提高国家海洋科技核心竞争力。
此外,即将建成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将成为中国大的科考船停靠码头,可同时停靠2艘万吨级科考船、3艘3000吨级科考船。该深海基地不仅是“蛟龙”号未来的母港外,同时也是我国大型深海装备业务化运行的支撑基地和世界第5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将为我国开展深海技术装备研发和试验、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资源调查提供公共平台,对维护中国的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