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企业“被逼”走机器换人道路
- 2014/6/30 10:27:37 5766
- 来源:嘉兴在线
艾迪西在阀门生产的锻压、机械加工、组装等三个环节,都在进行“机器换人”。在锻压环节,艾迪西计划今年改造6台自动锻压设备,自主研发设计自动化工业机械手,目前设备已经进入安装阶段,减少操作人员6名;机械加工环节,企业开发了自动上料机械手和回转上料,从原有的“一人一机”操作模式升级成“一人多机”操作模式,减少7人;在组装生产线,艾迪西建设5条自动化装配线,减少操作员10人。
“被逼”走上“机器换人”道路
2009年,艾迪西就开始探索自主研发自动化设备。为何这么做?宋云清坦言:“我们也是被逼着前进的!”
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人工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这是当时艾迪西的真实情况。“因为企业的产品定位为外销,直接面对海外客户,对质量要求非常苛刻,而且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这都逼着我们转向机器自动化生产。”
宋云清介绍说,当时看上了海外的自动化设备,但是买一台就要100多万元,若引进中国台湾的成型设备,也要近90万元。设备远道而来后,售后服务还不保险,生产的产品型号一改的话,这些引进的设备就不能生产了。
为此,艾迪西启动了漫长的自主研发进程。通过前期大量的研发工作,该公司阀门生产线自动化技改项目于2013年初宣告成立,企业根据阀门生产工艺流程,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属于自己的“机器换人”框架。
“按照我们的计划,预计2014年能够减少操作人员23人,效率提高25%,品质也将再上一层楼。”宋清云表示,下一步企业将通过整合各自动化系统,稳步建立起体系化的自动化生产线,体系成熟后将把“海盐模式”在全集团推广。
创新团队“私人定制”
“机器换人”怎么搞?靠企业外的专家?艾迪西的回答是:创新团队“私人定制”,由企业组织技术人员搞研发。
公司设备研发部经理杨文贵已是服务艾迪西集团十多年的“元老”,也是艾迪西“机器换人”自动化项目的牵头人。杨文贵介绍,目前公司研发团队共有8人,4年多来基本不从事其他工作,沉下心来做研发。
从草创初期奔赴国外学习观摩,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研发团队,“2012年底,我们研发的成果终于应用到生产中了。我们感觉非常有成就感,研发团队对于企业也更有归属感了。”杨文贵激动地说。
自主研发成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自主研发充满风险,但我们对团队充满信心,研发工作一定要懂得放权,给他们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技改既然启动了,就要坚持到底。”据了解,仅去年,公司研发经费就将达到了800万元。
嘉兴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必须要找准“机器换人”的方向,立足企业实际,不要盲目引进新设备。艾迪西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成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