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电表博物馆 展电表前世今生
- 2014/6/11 13:53:36 8057
- 来源:映象网
“博物馆”:诉说电表“前世今生”
在洛阳公司计量中心电能计量展示厅内,收藏了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70余块各类中外电表,和28副珍贵的电表照片,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清晰勾勒出了中外电能表的演变史,介绍科学用电、智能计量等知识,仿佛置身于一家电表“博物馆”,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中外电表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洛阳供电公司计量中心电能计量展示厅在河南省内尚属,全国类似的展厅也极为鲜见。那么,开创一家内容具体、实物全面、形式超前的电表科普“博物馆”,是谁有了“敢吃螃蟹”的勇气?
“洛阳计量老员工有心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电表和图片,大家有了底气就有信心办好展厅”,谈起创办初衷,计量中心主任陈志以“从有心到有信心”作了介绍。
“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近电能计量、认知电能计量,激发公众对电能计量知识的兴趣,增进大家对计量服务的理解。”计量中心党支部书记付咏说。
展厅内陈列的电表和照片,大多由电力系统职工无偿捐赠。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目前已正式开门迎客。展厅分感应式、机电式、电子式和智能式四大展区,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电表的4个发展阶段和技术飞跃。
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产的电表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生产的电表
1984年匈牙利生产的电表
20世纪50年代我国生产的电表
有心人:搜集珍贵展品近百
70年代国产的单相电度表,80年代从匈牙利、日本、美国进口的“洋电表”,不同时期的电表和图片从而来的呢?每一个走进展厅的人结束参观时,无一例外都会发出同样的疑问。
程书波是这些照片的拍摄者。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洛阳公司计量部门工作,“近30年和电表打交道,对它们很有感情。”程书波说,这些照片拍摄于2002年前后,当时用借朋友的数码相机只有200万像素,但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电表收藏和摄影。以前的电表退役后,公司按规定要统一回收、集中销毁,一些少见的电表也会留存,但时间长了,加之单位数次易址,这些电表大多都被遗失,只留下影像资料保存至今。
宋红是第二位有心人,和电表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她即将在计量岗位退休,“外国电表里面亮晶晶的元器件很漂亮!”年轻时的宋红和所有爱美的女孩子一样,被洋电表呈现出的“美”所吸引,她没想到自己因此保存下的电表,成为日后见证电表变迁史的珍贵宝藏。
机械表与智能表
演变史: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变
电表“博物馆”内四大展区分别代表了电表发展的四个阶段,直观展示了电表由机械—电子—智能的演变史。智能电表与传统电表的优势以及峰谷电价、信息采集等智能科技,在这里,将一览无遗。
作为早的电表类型,感应式电表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使用到九十年代,有些地方至今仍在使用。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即使停电数据也不会丢失。但因它是利用电磁感应推动内部齿轮转动,进而驱动计度器运转,度和灵敏度都很低,误差较大,终被机电式电表替代。
机电式电表使用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它能对当时推行的峰谷电价分时段计算,度也提高不少,缺点是功能较为单一,防窃电能力差。第三阶段,出现了电子式电表,其功能增多,准确度高,启动电流小,防窃电能力强,但其又有自身缺点,如维修复杂,价格高,使用寿命较短(10年以内),抗干扰能力差。
众所周之,智能电表可无线发射数据,实现远程抄表、实时监控,还能针对阶梯电价智能结算,居民还能通过电脑、手机,足不出户在网上为电表充值。“智能电表出现于2010年,目前洛阳公司直供用户中的普及率已达到60%以上。”付咏说。
稀罕物:“老祖宗”和“大总管”齐亮相
展厅内老的电表属于单相交流电度表,“出生”于1959年10月,由当时的“公私合营上海和成电器厂”制造,容量为50安培,虽已55岁“高龄”,但仍“能走能跑”,在众多电表中属于“老祖宗”级别。程书波说,当时的家庭所用电表容量很小,通常只有2—5安培,容量为50安培的电表已属“巨无霸”,很可能是整栋楼的几十户居民共用的总表。
形状像圆筒、体积比普通电表大三倍、“穿”一身透明外壳……这块三相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在展厅内显得“高大上”。
“这块电表叫做‘关口表’,生产于1996年,从美国进口,以前是洛阳用电的‘大总管’”宋红说,“关口表”俗称总表,以前洛阳地区从省里购买的电量,包括全市的用电量全靠它记录,受限于当时的集成电路技术,虽是美国造,但它的体积依然很大。
此外,展厅内还陈列有1983年欧洲生产的单相电度表、日本东芝公司1986年生产的交流三相三线无功电力表,三菱公司1975年生产的单行电度表。宋红说,这些外国进口的电表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已很难淘到。
“包灯制”:50年代的流行“风尚线”
付咏介绍说,展厅参观群众有老有少,各个年龄段和各个阶层都有,年轻人或者学生会对机械表时代的电表使用方式产生浓厚兴趣,讲解员面对每一个人的疑问,都会做出仔细解答。
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能生产电表的厂家很少,电表属于“品”,尚未进入普通家庭,那时候用电咋计算?
当时的普通家庭的电器就是电灯泡,国家按照电灯泡瓦数大小按月收费。打个比方,一个功率为20瓦的电灯泡,无论用时长短,每月固定收取3元钱,40瓦的电灯泡,则每月收取6元钱。如果居民私自将20瓦的电灯泡更换成40瓦的,一旦被发现,会被视为偷电行为,通俗地说,“包灯制”是50年代很流行的一道“风尚线”。
电表“博物馆”的明天会怎样?付咏说,虽然电表“博物馆”在河南省属,但因刚刚建成,展示的电表种类和数量还不全,计量中心准备面向全社会征集老电表,希望遇上更多的有缘人、有心人,届时,一旦有群众愿意捐赠电表,计量中心会把捐赠人信息制作标牌,和电表放在一起收藏展出,共同期待每一位爱好者“走进它,读懂它”,迎接“博物馆”更为精彩的未来。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