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仪调节阀”)原名四川仪表十一厂,曾用名重庆川仪十一厂有限公司,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是由江苏无锡于1969年内迁至重庆建成的,是我国早生产控制阀的八大厂家之一,具有近四十年的控制阀研发及制造经验。
适逢川仪调节阀新生产基地蔡家工业园区正式投入生产不久,川仪调节阀总经理杨显明先生接受采访,深度剖析这个位于中国腹地的控制阀民族品牌的发展历程、生存现状以及未来方向。
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显明先生
问:您1983年进入川仪调节阀至今已经超过三十个年头,可以说见证了川仪调节阀的整个发展历程,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川仪调节阀的发展历程吗?
杨显明先生:
川仪调节阀作为一个内迁企业,自1969年从无锡内迁至重庆,目前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程,总结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69年~2000年的生存阶段,年销售额在1500万以下徘徊;2001~2007年起步阶段,年销售额从2000万增长到一亿元;2008年到目前为发展阶段,年销售额从1亿元到4亿元。目前新工厂完成一期项目搬迁,明年二期项目建设完成后,对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问:目前川仪调节阀作为重庆川仪旗下专业生产控制阀产品的子公司,在资本重组方面经历了一些过程,对川仪调节阀有何影响?目前川仪调节阀和总公司重庆川仪之间如何协作发展的?
杨显明先生:
2000年以前,川仪调节阀作为国营企业川仪总厂旗下的一家分厂,三十多年没有多大的体制变化,2000年开始引入多种经济成分,使川仪调节阀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以前川仪在产品方面走过一些弯路,对现场仪表的投入比较少。2000年以后,川仪集团非常重视现场仪表这块业务,认为现场仪表的是未来发展的基础,现场仪表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关注,特别是对于川仪调节阀,对企业进行改制,公司对控制阀的技术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2005年进入新的工业园,到现在二次搬家。川仪的基础设施投资不动产部分都由川仪集团统一规划,分/子公司主要做设备和技术研发项目的投资。比如工厂建设,都由川仪集团支持。公司的发展规划由总公司统一进行。在销售网络上,川仪集团在全国有90多家经销网点,全部从川仪集团员工派驻,覆盖所有川仪集团的产品。川仪调节阀通过川仪集团在全国的网点更接近了用户。
问:川仪调节阀的生产基地几经搬迁,此次搬迁至蔡家工业园区生产基地,有何考虑?能简要介绍一下目前这个新的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吗?
杨显明先生:
川仪调节阀历经了三次搬迁,1996年经历了次搬迁,我们称之为“脱小”,从山沟中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搬出;2005年第二次搬迁,我们称之为“进园”,就是指进驻工业园区,获得发展的概念;2014年第三次搬迁,我们称之为“扩能”,指扩大生产能力。目前第三次搬迁的川仪调节阀新区分两期建设,一期40000平米,已经完工,包括制造车间和办公大楼;二期项目还有20000平米。两期全部完工投产后具备10万台控制阀、球阀、蝶阀及智能阀门定位器的生产能力。新工厂分为四条生产线:直通控制阀生产线、球阀生产线、蝶阀生产线和智能阀门定位器生产线。在生产车间设立有直通阀小阀装配区、直通阀大阀装配区、球阀装配区、蝶阀装配区四部分,目前川仪调节阀的直通阀、球阀可以测试的大口径到DN600,密封蝶阀测试的大口径可以到DN2000。还建设了一条自动化控制的零件清洗磷化生产线,小阀自动喷漆线和大阀喷漆生产线;一条先进的智能阀门定位器和附件生产线。目前公司共有员工400人,其中工厂员工200人左右。
问:川仪调节阀在产品研发之路自1993年的CV3000国产化项目开始,注重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创新,川仪调节阀产品发展上有哪些里程碑,目前有哪些拳头产品?
杨显明先生:
之前,川仪调节阀生产了三十年的直通类控制阀,发展较为缓慢,直到1993年引进山武技术之后,国产化开始,在产品方面开始获得发展。首先是产品品种的提升和增加,然后是产品性能质量的提升。在产品发展方面川仪调节阀总共有四个阶段:“九五”期间(1996年~2000年),重点工作为CV3000控制阀产品国产化;“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主要做球阀产品国产化;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重点产品为高性能蝶阀;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重点产品为高参数(高温、高压、高压差或低温)控制阀产品。目前主要的拳头产品为高参数调节阀、金属密封球阀、三偏心蝶阀和智能阀门定位器。这四个大类的产品不管是在炼油炼化以及煤化工领域都是比较有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
问:目前川仪调节阀在销售网络及售后服务上是如何布局的?怎样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杨显明先生:
川仪集团在全国有90个营销网点,分布在省会及各工业城市,针对大型客户,我们还会设立专门的办事处,这么庞大的营销服务网络全部用于为用户提供川仪调节阀的产品和服务,其实川仪大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此,是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和一些国外的公司合作,这也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其他任何一家公司要建立这么多办事处,不是一蹴而就的。川仪有一个服务理念:“川仪在用户身边、用户在川仪心中”,这个口号延续了几十年。我们要贴近客户,做好营销和服务。在售后服务上,一般情况和营销服务网点合在一起。总共有1200人在全国的90多个办事处里面。
另外目前川仪集团有一个特种阀门修造公司,主要业务对象是针对国家的重要项目的阀门检维修服务,备件储备。比如神华煤制油项目的阀门检维修,其所有工况产品全部采用国外品牌的控制阀产品,整个检维修服务由川仪来完成。另外川仪还有一个运维服务公司,比如中石油彭州石化的仪表运维全部长期由川仪外包进行,川仪配备了186人的队伍来帮助用户解决,今年三月特别为川仪发来一份感谢信。这个运维公司的检维修服务主要针对自动化仪表,而特种阀门公司主要针对控制阀产品,川仪在承接一些大型项目中的优势也是来源于此,旗下的分子公司相互协作,互相支持,特别是一些新上项目,需要的支持。相对于单纯的控制阀企业,川仪调节阀借助川仪集团的优势,拥有很多技术支持,比如智能阀门定位器产品,在研发阶段抽调了集团内所有相关的技术人才共同研发,很快就攻破技术瓶颈获得发展,目前产量为一万台/年。
问:川仪调节阀目前在对于设备投资、产品开发和人才配置方面是如何考量的?
杨显明先生:
在设备投资上,根据产品的需要,增添相关的加工和检测设备,思路是尽量购买数控加工设备,满足高性能产品生产需要。今年搬迁过程中我们新购了六台数控加工设备,目前数控加工设备已达二十多台。
在产品开发上,川仪调节阀不断向新的行业和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如替代国外的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借助国外的专业分析软件,以向用户提供高性能产品。产品开发的技术来源于平常项目技术储备,以及参加一些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新产品开发的年投资额占年销售额的4.2%~4.5%。
在人才配置上,川仪调节阀将产品分为直通阀、球阀、蝶阀、智能阀门定位器四个项目组,每组都有一个工程师挂帅,带领本组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进行产品开发和工艺攻关,技术人员形成梯次搭配工作。在待遇方面,有合理的激励措施和透明的计算方法。
问: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川仪调节阀碰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应对并寻找发展机遇,打造中国自己的控制阀?
杨显明先生:
正如你所说,我们在市场竞争中会碰到一些困难,个困难是“首台套”的问题,包括总理到访,我也和他谈论了这个问题。现在国内的控制阀在高参数上其实已经可以替代进口,但是需要首台套技术认可度。替代进口需要制造企业和用户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并不是制造厂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是一个民族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需要供方和需方共同努力,特别是大型企业对风险的承担比较慎重,而往往民营企业推动了控制阀的国产化。第二个问题是价格竞争,现在有很多客户采用低价中标策略,这样会扼杀大家对产品质量和技术的提升,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肯定需要成本,一味的追求低价竞争,会扼杀质量技术上的积极性,大家会把心思用于降低成本,到后来整个行业产品不行,后又回归到不得不选用高价的进口产品,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利。国家鼓励制造企业提高质量,提高技术附加值。我经常和用户来举例,如果拿桑塔纳和奥迪来竞争,都可以达到一定速度和使用能力,但是两者在产品体验上确实差别很大,不能视为同一类汽车。
目前川仪调节阀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可靠性,除了加快技术人才的培养,针对用户特殊要求开发相应产品;利用数控设备保证产品的性能外,目前在建的二期项目将会完善检测试验装置,建立专业的产品可靠性实验室、的检测设备和人员;而在研发过程中今年准备投入七百万元,专门针对专业仿真软件,完善所有的控制阀设计仿真软件,致力于将川仪调节阀打造成为国内提供恶劣工况用控制阀解决方案的厂家。
问:关于控制阀行业标准的制定,川仪调节阀有否参与,有哪些看法?
杨显明先生:
川仪调节阀是中国控制阀行业标委会成员,全程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但国内控制阀的标准与国外比还不全面,有很多标准要制定,特别是高参数这一块,比如LNG、LPG行业需发展低温阀的标准、高压氧气阀标准等,另外与控制阀有关的材料、标准件、密封垫片标准等也需要制定。实际上对于控制阀产品,膜片、弹簧、密封件包括填料等几个备件价值量不高,但是对于控制阀产品性能来说很关键,这一块国内比较茫然。目前国内的零部件专业制造厂,水平也不是很高。实际上在实际工况应用中控制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多的还是这些小备件,而在阀体、结构和机械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不多。在上一次的鞍山行业会议上,我还提出,是不是要扶持一两家专门做好这几个备件的厂商,将这块业务集中在几个供应商,将产品质量提高,也共同为行业发展提供好的基础备件。
问:未来川仪调节阀有何发展计划?
杨显明先生:
我们希望把川仪调节阀这个民族品牌做好,打造“四先企业”:先进设计、先进制造、先进检测、先进管理。在过去的十几年,川仪调节阀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在目前的基础上,特别是此次搬迁新厂,随着今年二期项目的建设完成,将会给川仪调节阀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可靠性,为国内用户提供恶劣工况用控制阀解决方案,打造成控制阀行业的民族品牌。
问:您对目前整个中国控制阀行业现状有什么看法?国内控制阀行业的发展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您有哪些建议?
杨显明先生:
其实国内控制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品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也得到了国内用户的认可,但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今后在标准制定、产品性能试验、新工艺的应用、新材料的研究试验等方面还要加大投入研究。比如一些高温高压防腐蚀、超低温工况控制阀产品,终到底还是密封材料,包括耐磨抗冲刷工况中材料的应用,存在一些瓶颈。
其实一个行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些上游产业的支持,希望用户加强与我们生产厂生产工艺流程的交流,能够给我们更多产品试用的机会,促进国内控制阀行业的发展。我希望发挥控制阀行业理事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应该在产品发展,技术标准的提升方面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A级压力容器许可证,涉及到现场工况高温高压的问题,是很严肃的安全保障问题,不能轻易取得相应许可证。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高门槛、自律性和行业管理。不管哪个行业,价格竞争导致大家精力都用于降低成本,成本降低势必引起质量的打折,低成本战略如果长此以往会毁掉中国的基础工业。另外我一直在呼吁,国内的控制阀产品不要一直“窝里斗”,要和国外的控制阀企业竞争,扩大国内控制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