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机器人蓝海 国内企业初发力
- 2014/5/14 13:41:04 6039
- 来源:《新财富》
2014年年初,在位于成都的沃尔沃汽车生产基地里,橘红色的细臂机器人正在给一台台汽车打胶。由于水性胶具有较高腐蚀性,同时对温度和压力较为敏感,这项工作并不适合由人力来完成。在大洋彼岸的西班牙空客工厂,黑白相间的人形机器人则在生产线上从事组装工作。这些工作通常是一些重复性动作,使用机器人可以让拥有更高技能的工人投入到价值更高的工作中去。在富士康的工厂里,一些岗位,例如组装线的初期工序,机器人替代率已经达到70%。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机器人取代人,从事各种生产工作,从而促使机器人行业迎来了一波发展的高潮。随着包括谷歌和亚马逊在内的非传统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加入,未来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扮演替代劳动力的角色,其将更为智能化。在李嘉诚看来,科技会令生产过程不断优化,产品可以凭借自动化技术制造出来,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制造过程注入“思想”,从而改善生产。
成本优势推动行业步入黄金期
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05-2012年,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2014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将达到16.67万台,其中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达到3.2万台,约占世界总量的20%,成为大的机器人市场。不过,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仍然较低,2011年仅为每万人21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每万人55台。
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机器人来部分替代人的工作,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已经逐渐超过使用机器人的成本。统计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沿海城市的制造业工资水平达到每月2500-3000元,远远高于越南和印度。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改进,机器人价格却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
此消彼长之下,用工人还不如用机器人划算成为了摆在企业主面前的事实。在富士康,上板、撤板等工作乏味且费力,而一台机器人可以取代3个工人。这种机器人的成本仅为10万元出头,使用寿命大约是3-4年,上岗后所需的维护费也不高,而3个工人一年的工资福利支出达15万元以上。换句话说,使用机器人1年,即可收回成本。
在成本更具优势的大前提下,机器人完全可以完成一些人类不适合或不愿意去完成的工作。例如在具有较高腐蚀性或者甲醛浓度高的工作环境下,显然机器人是比人类更适合的选择。而与厌烦生产线上简单重复工作的80和90后相比,机器人既不计较工作内容,也不知疲累,拥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在作业的精度和洁度上,机器人的工作质量也更加稳定,生产损耗也较人力少一些。
“四大家族”主打全产业链模式
机器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三大环节。其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机、伺服系统、驱动系统以及减速机等。由于零部件所涉及的技术含量高,机器人上游的利润价值也很高,仅仅减速机就占机器人成本的35%左右。位于中游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安川、ABB、发那科和库卡四大机器人2012年收入占比超过50%。下游系统集成环节的技术含量虽不如上游,不过集成商可以收取方案设计费和服务费,因此利润也较高。
四大家族等规模较大的机器人企业大多以本体业务为核心,涉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和系统集成业务,具备垂直整合产业链的能力。
日本安川电机是典型的综合型机器人生产企业。其运动控制部门主要生产上游零部件,提供各种运动控制和驱动装置。除了生产伺服电机、变频器和工业开关等部件,安川也同时出售机器人本体。德国库卡的业务包括机器人本体业务和系统集成,制造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软件和机器人系统等各种产品。ABB的机器人业务属于集团五大业务中的离散自动化与运动控制业务部,其既生产控制系统也出售机器人本体。发那科也是纵贯产业链,从数控系统起家,后将业务扩展至机器人本体。
由软件主导的智能化发展阶段
在欧美和日本,机器人已经从产业发展阶段进入了智能化发展阶段,机器人的操控越来越简单,不需要人示教甚至不需要技术人员来操作即可完成。IBM认为,3D打印、新一代智能组装机器人和开源硬件三大技术将给制造业带来变化,它们可以将制造业在物流生产上的局限—制模、零件订单和重设生产线转化为可定义、可管理并且可通过软件执行的流程。
亚马逊已经通过机器人技术来优化其物流过程。其以7.75亿美元收购了机器人仓储公司Kiva System,Kiva的机器人可以举起重达3000磅的货物,还可以根据电脑的指示将的货物放到前面,减少货物的搬运时间,这令亚马逊每小时处理的订单量达到传统方式的2至4倍。
谷歌的做法也与亚马逊不谋而合。2013年,谷歌收购了8家机器人领域的相关公司,这些公司均属软件密集型,人工智能、机器手臂和设计等方面各具专长。业内人士预测,谷歌酝酿的可能是机器人版的安卓系统—一个通用、标准、以软件操控硬件的机器人系统。收购牵头人,“安卓之父”安迪·鲁宾(Andy Rubin)指出,机器人科技还没能充分服务于制造业和物流市场,而这是清晰可见的机会。为了打造制造业版的机器人系统,谷歌也与富士康合作测试其新机器人技术。如果谷歌的机器人计划成功,它将复制安卓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辉煌,在制造业甚至物流、电商等其它行业创造又一个“谷歌标准”,甚至颠覆硬件起家的“四大家族”在机器人领域的现有优势。
中国企业切入机器人领域
由海外企业研发的机器人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机器人四大家族占比高达57.5%,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仅为8%。由于减速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掌握在巨头手中,国产机器人零部件很多都来自进口,这造成机器人整机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整体上中国的机器人行业还处于产业培育阶段,但近几年已明显开始发力,尤其是在薄弱的关键零部件生产领域。2013年7月,秦川发展公告称拟投资1.94亿元进行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术改造项目的研制。这一决定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该公司次日股价即获涨停。英威腾、科远股份和华中数控等公司先后开始研制伺服驱动器,汇川技术则在进行更高性能的伺服系统和专用控制器的研发,为服务机器人行业进行技术储备。博实股份也与其大股东哈工大开展研究,力争实现经济型物流搬运机器人的关键部件的国产化和模块化设计制造。
除了自主研发之外,中国企业还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快速切入市场。2014年3月,主营电梯控制系统的新时达公告称以6亿元购买众为兴100%股份,众为兴自主研发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等运动控制核心部件,为客户提供高性能数控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慈星股份也与固高科技以及芜湖滨江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机器人驱动及控制系统项目。底层核心技术由固高科技提供,慈星参与产品化研发和生产运营,所研发的控制器产品成熟后,芜湖滨江关联的机器人公司将成为控制器的使用平台。
另有一些企业通过与外资公司合作获得机器人相关技术。2013年5月,上海机电与日本纳博传动合作,以获得纳博的精密减速器在中国的代理销售权,并在上海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在中国生产中低端的精密减速器。2013年11月,亚威股份公告称拟以1250万欧元购买德国徕斯公司部分机器人技术,并与徕斯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机器人本体和进行系统自动化集成。
整体来看,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集中在集成领域,因为系统集成商通常专注于某个行业,可获得较高行业壁垒,但也因此很难实现跨行业拓展业务。目前具有较强跨行业能力者是机器人,其为汽车、电力、金融、能源等多行业提供解决方案。2014年2月,机器人与海信电器合作布局自动化工厂规划、自动仓储物流和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等方向,将应用领域向家电行业拓展。
全部评论